新聞中心首頁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我市紅色旅游氛圍十分濃烈,話題層出不窮。西大井1919、趙莊、十二會村、寨卜昌村等“老牌”紅色教育基地熱度攀升,通過互聯網出鏡亮相,吸引諸多游客造訪,感悟精神力量。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內的一條抗戰地道更是火爆全網,刷屏不斷,網友們紛紛表示:“必須帶孩子去看看,很具有教育意義!”
近年來,我市紅色旅游景區人氣高漲,參觀人數持續增長。探訪革命舊址,緬懷先烈;目睹紅色文物,感悟革命精神;重走紅色之路,尋覓英雄足跡……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在補足精神之鈣、鑄牢思想之魂的同時,也可在山水之間怡然自得,獲得與眾不同的旅游體驗。隨著焦作市“三十工程”重點項目之一省道230“太行云天”旅游公路等城市旅游環線項目的不斷推進,全市紅色旅游一路高歌猛進,高潮迭起。
一顆顆珍貴的石地雷、一把把歷經滄桑的鐵釬、一個個感人的戰斗故事……網友“繞川”和家人一起到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感受紅色文化,并拍攝vlog上傳互聯網,受到全網點贊熱評。
趙莊村地處焦作市北山的一條河谷里,與高窯河、麥秸河、窄門等幾個自然村,依托天然地緣優勢,呈“梯形”縱深防御配置,控扼著進入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道路,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這里,作為電影《地雷戰》的原型地,曾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網友“繞川”在趙莊拍攝的vlog中講解員的介紹,趙莊的抗日斗爭,主要是與敵人進行游擊戰和地雷戰。地雷是用當地的青石在中間鑿一個深坑,填上炸藥,安上引信,導出拉線,埋在進山的必經之地。這種石雷破片均勻,威力較大,一般是晚上埋雷,早上起出來,這樣敵人就不敢輕易發動夜襲了。游擊隊員們利用地雷戰威懾和消滅敵人,保護了人民群眾,為抗戰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網友“嘉嘉”用手中的鏡頭帶領網友們走進了那條歷經歲月洗禮的柏山村抗戰地道,仿佛閱讀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
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焦作市區、縣城都淪為了敵占區,柏山村是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前哨陣地,正面受敵。柏山村的村民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以村內始建于明朝、為抵御山匪的古地道為依托,齊心協力與日軍開展“地道戰”。在共產黨員劉聚奎的號召下,以柏山村武學堂的積極分子為基礎,以黨員為骨干,建立了河北民軍太行南區游擊隊第六支隊,并將村內的古地道進行了改造。在地道內設計和安裝單人掩體、水糧存放處、陷阱、翻板、各式射擊孔等生活和戰斗設施,地道蜿蜒曲折,四通八達,連接全村,最深處距離地面9米,最淺有4米到5米。該地道在抵抗日軍掃蕩、轉移群眾和運送物資情報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柏山村內劉聚奎、劉鳳鳴、王立峰等人的宅院仍保留著抗日戰爭時期的彈孔等戰爭痕跡,這些彈孔是戰士與群眾的堅守,是英勇壯烈的犧牲。隨著抗戰地道在互聯網上的頻繁“出鏡”,越來越多游客因柏山村抗戰地道來到柏山村,在了解歷史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據了解,春節假期期間,該基地全天免費開放,游客達3萬余人。
在互聯網上持續“出圈”的趙莊村、柏山村紅色教育基地,是焦作紅色旅游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據了解,焦作堅持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生態自然景觀、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著力打造區域性強、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經典景區,將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重點支持云臺山、青天河、西大井、老家莫溝、西滑封、十二會等景區景點,讓紅色文化催生出更多生產力。
記者 李潤生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我市紅色旅游氛圍十分濃烈,話題層出不窮。西大井1919、趙莊、十二會村、寨卜昌村等“老牌”紅色教育基地熱度攀升,通過互聯網出鏡亮相,吸引諸多游客造訪,感悟精神力量。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內的一條抗戰地道更是火爆全網,刷屏不斷,網友們紛紛表示:“必須帶孩子去看看,很具有教育意義!”
近年來,我市紅色旅游景區人氣高漲,參觀人數持續增長。探訪革命舊址,緬懷先烈;目睹紅色文物,感悟革命精神;重走紅色之路,尋覓英雄足跡……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在補足精神之鈣、鑄牢思想之魂的同時,也可在山水之間怡然自得,獲得與眾不同的旅游體驗。隨著焦作市“三十工程”重點項目之一省道230“太行云天”旅游公路等城市旅游環線項目的不斷推進,全市紅色旅游一路高歌猛進,高潮迭起。
一顆顆珍貴的石地雷、一把把歷經滄桑的鐵釬、一個個感人的戰斗故事……網友“繞川”和家人一起到中站區龍翔街道趙莊村感受紅色文化,并拍攝vlog上傳互聯網,受到全網點贊熱評。
趙莊村地處焦作市北山的一條河谷里,與高窯河、麥秸河、窄門等幾個自然村,依托天然地緣優勢,呈“梯形”縱深防御配置,控扼著進入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道路,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這里,作為電影《地雷戰》的原型地,曾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網友“繞川”在趙莊拍攝的vlog中講解員的介紹,趙莊的抗日斗爭,主要是與敵人進行游擊戰和地雷戰。地雷是用當地的青石在中間鑿一個深坑,填上炸藥,安上引信,導出拉線,埋在進山的必經之地。這種石雷破片均勻,威力較大,一般是晚上埋雷,早上起出來,這樣敵人就不敢輕易發動夜襲了。游擊隊員們利用地雷戰威懾和消滅敵人,保護了人民群眾,為抗戰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網友“嘉嘉”用手中的鏡頭帶領網友們走進了那條歷經歲月洗禮的柏山村抗戰地道,仿佛閱讀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
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焦作市區、縣城都淪為了敵占區,柏山村是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前哨陣地,正面受敵。柏山村的村民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以村內始建于明朝、為抵御山匪的古地道為依托,齊心協力與日軍開展“地道戰”。在共產黨員劉聚奎的號召下,以柏山村武學堂的積極分子為基礎,以黨員為骨干,建立了河北民軍太行南區游擊隊第六支隊,并將村內的古地道進行了改造。在地道內設計和安裝單人掩體、水糧存放處、陷阱、翻板、各式射擊孔等生活和戰斗設施,地道蜿蜒曲折,四通八達,連接全村,最深處距離地面9米,最淺有4米到5米。該地道在抵抗日軍掃蕩、轉移群眾和運送物資情報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柏山村內劉聚奎、劉鳳鳴、王立峰等人的宅院仍保留著抗日戰爭時期的彈孔等戰爭痕跡,這些彈孔是戰士與群眾的堅守,是英勇壯烈的犧牲。隨著抗戰地道在互聯網上的頻繁“出鏡”,越來越多游客因柏山村抗戰地道來到柏山村,在了解歷史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據了解,春節假期期間,該基地全天免費開放,游客達3萬余人。
在互聯網上持續“出圈”的趙莊村、柏山村紅色教育基地,是焦作紅色旅游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據了解,焦作堅持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生態自然景觀、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著力打造區域性強、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經典景區,將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重點支持云臺山、青天河、西大井、老家莫溝、西滑封、十二會等景區景點,讓紅色文化催生出更多生產力。
記者 李潤生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