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程傳興 李琳 吳盼秋 陳豪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就是要創造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讓鄉村成為居民享受現代化發展成果的家園,干事創業的基地。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振興我們要走在全國前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意義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需要全面加強鄉村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能力,大力推進宜業宜居和美鄉村建設。
營造鄉村宜業環境,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所以我國建設宜業宜居和美鄉村,必須把產業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提升鄉村經濟治理能力,營造鄉村宜業環境。
(一)科學謀劃鄉村產業,構建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四優四化”,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實施“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工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堅持城鄉一盤棋。首先,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要依據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自身實際,善抓發展機遇,圍繞鄉村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條件,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策略,科學謀劃產業發展方向,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找準鄉村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著力在“優、綠、特”上做文章,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地域特色的產業,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其次,要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因地制宜的目標,科學確定產業的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專業化、規�;l展。
(二)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鄉村產業主體發展活力
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我省建設農業強省的主力軍。當前,我省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等方式實現農業規�;洜I率達60%以上。但是,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截至2021年末,我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100家,與同期的廣東省225家、山東省130家相比還有差距。合作社發展質量有待提升,據《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指數(2020)研究報告》顯示排名前300位的國家示范社中河南僅占29家。家庭農場數量、經營規模還需要增加,截至2021年末,我省家庭農場數量僅占全國的6.7%。小農戶比例還比較大,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省98.53%的農業經營戶歸為小農戶范疇。
首先,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已完成培育經營管理型和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135.7341萬人。但仍然滿足不了農業發展的需求,既懂現代農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還是匱乏。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重點培育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者、農業企業家,這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推動土地流轉和托管,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之間重組、合作與聯合,促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做強做大。
其次,要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業經營者在價值鏈延長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益,同時也能增加二三產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三產融合可以是一產內的融合,可以是一二三產之間的融合,還可以是一產與三產的融合,這樣的融合都會促進企業更快發展。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縣、鄉、村積極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工商資本下鄉可以帶去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解決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瓶頸制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既要防止工商資本損害農民的利益,也要打消顧慮大膽引進,這是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三)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鄉村良好的營商環境
構建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人才和企業引得來、留得住、成長好的保障,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選路徑。
一是注重提升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水平。通過“放管服”改革解決政府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事流程,合理設置審批事項條件。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縣、鄉、村服務產業發展的責任體系,為投資創業者提供全方位高質量服務。要著力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人才問題和投資者的融資困難。要著力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土地需求問題,引導農村產權規范流轉交易,構建農村宅基地數據庫,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試點。
二是加強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但與浙江、山東等沿海省份相比,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鄉村建設規劃引領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空間較大,應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弱項,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重要基礎保障。推進農村道路、信息通信、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清潔能源、防汛抗旱、高標準農田等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配套。同時建設完善的商業物流體系,滿足經營者對物流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三要為鄉村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保障。強化社會化服務,為經營者提供技術推廣服務、信息服務、政策和法律服務等,如農業的產前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耕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以及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配套的社會化服務能夠為經營者解除后顧之憂。
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痹谌嫱七M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兩山”理論,促進農村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題中之義。
(一)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自2018年開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已經實施5年,在這5年里,河南各地積極行動,實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動,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五星”支部創建相結合,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村莊人居環境改善成效顯著,目前我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自然村覆蓋率9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65.9%。但現階段我省仍存在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整體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還要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十縣百鎮千村”示范建設為抓手,堅持規劃先行,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規劃統籌謀劃、一體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各地區各類型村莊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村莊文化等特征,尊重農民意愿,組織動員群眾,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諧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做好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加快實現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同時建立健全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發揮農村公益性崗位的監管維護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創新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和辦法。
(二)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
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超過工業的最大污染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我省農業源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79.26萬噸,地膜多年累積殘留量1.14萬噸。農業作為鄉村的主要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只有加快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才能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宣傳科普,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施藥,同時積極研發新型肥料產品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畜禽糞污、作物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通過再加工實現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促進畜禽糞污、作物秸稈的無害化利用。大力整治農用殘膜,開展農用殘膜回收行動,同時加大投入研發可降解農用薄膜。力爭到2025年我省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畜禽糞污和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3%、93%以上。
(三)強化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
衡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首先就是要看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要加大對農村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布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三山”地區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要率先探索“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旅游、農創文旅、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自然環境保護意識,重視人與綠水青山的共生關系,提高農民在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中的參與度、幸福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充分發揮鄉村山水資源的生態優勢,借鑒洛陽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工作經驗,加快在全省范圍內探索建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
(四)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
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對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傳承千年的“共生”之道。加強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農民作為農耕文化的第一傳承者,首先要增強農民保護和利用農耕文化的意識,加強對農耕文化的宣傳工作,通過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喚起村民傳承弘揚當地農耕文化的主體意識。做好農耕文化蘊含自然之道的挖掘工作,加強對農耕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的梳理和記錄,加強農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保護文化遺存就是保護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創新傳播農耕文化的方式方法,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現代融媒體手段、“5G+”等技術創新傳統農耕文化表現形式,讓農耕文化更符合現代審美,彰顯農耕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
深化四治融合,實現鄉村社會和諧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基石,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強鄉村治理的實踐探索,農村安定和諧局面日益鞏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50%以上,公眾安全感達到93.5%。但同時面臨黨建引領力不足,村民自治虛置,鄉村法治建設不足,優秀傳統道德觀念弱化和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堅持基層黨組織對鄉村“四治融合”的全面領導,實現鄉村“四治”優化整合,化解鄉村基層矛盾糾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有序、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一)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激發村民自治活力
村民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民民主權利,解決鄉村事務,化解基層矛盾,維護村莊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制度。通過村民自治,能夠理順鄉村人際關系,構建和諧鄉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空心化、村民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這些導致村民自治面臨無人可治的局面。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使外出務工人員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差距,內部貧富分化,鄰里關系日漸生疏,矛盾糾紛頻發,這些都給村民自治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同時許多村莊存在村兩委選舉程序不嚴格、不規范,村務公開缺乏透明度或公開內容過于籠統、公開不及時等問題,使得農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落實,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阻礙和諧鄉村的構建。
針對當前河南省村民自治現狀,要想保障農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首先需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按照“雙強”標準選好配強黨支部,提升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政治素質和能力,提升黨組織對村民自治的領導力。其次就是要激發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提升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促進村莊發展、維護公共權益的積極性,增強村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村莊的感情。其三,不斷創新村民自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決策與民主監督方式,以解決鄉村治理中村民權利懸置問題。進一步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會議制度,深化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及時準確地公開村級各項權力運行過程,定期督察權力運行情況,確保村干部廉潔履職,規范用權,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二)凝聚鄉村法治力量,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鄉村法治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維護鄉村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是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保障。但當前河南省在鄉村法治方面存在農民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服務供給不足、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等問題。2020年河南省法律援助機構有278個,咨詢人數達806347人,獲得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數為151958人,僅占咨詢人數的18.84%,可見當前河南省法律服務供給遠遠不足。
加強鄉村法治要合理利用村莊已有的黨建文化設施,推進法治廣場、法治長廊等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在法治陣地采用以案普法、以案釋法等形式進行宣傳,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為推進平安法治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推進“互聯網+法律顧問”建設,整合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滿足群眾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培育村干部、網格員和新鄉賢等成為法律明白人,組建村居法律顧問團隊和基層矛盾調解組織,有效化解群眾矛盾,保障鄉村社會和諧穩定。
(三)注重鄉村德治教育,培育良好鄉風民風
德治是鄉村治理的價值支撐,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耕文化深入人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鑄就了農民自強不息、因地制宜、崇尚和諧的優良品質。2021年,河南省有97個村鎮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23個家庭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名單。但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發生改變,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逐漸出現,優秀傳統道德觀念日趨弱化。傳統的村規民約主要靠村民自律發揮作用,激勵和約束力較差,嚴重制約村規民約的實效性。
加強德治教育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村民形成“講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會風氣。村兩委組織成立村民事務理事會,具體負責紅白事管理和道德評議等工作,把文明創評融入鄉村治理,示范引領更多村民講文明、樹新風,共同推進村風民風建設。積極組織開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將傳統文化與公序良俗教育相結合,通過數字平臺深度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紅色資源線上研學平臺,助力文化傳承與保護,增強鄉村文化吸引力。要廣泛征求每位村民的意見制定村規民約,用契合群眾需求的村規民約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四)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數字化賦能鄉村善治
2021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年河南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為37.9%,與浙江省的66.7%、江蘇省的56.5%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019年,河南省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村務公開的行政村為51.74%,黨務公開的行政村為51.86%,財務公開的行政村為49.43%,三者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5.6%、66.7%、63.7%,這說明河南省在利用數字化技術落實村民自治,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方面有待提升。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需要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能力,需要夯實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遵循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提出的“一村九園”建設規范,推動“互聯網+黨建”、村務財務網上公開、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資產數字化管理,有效落實村民自治,構建和諧有序鄉村。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村民可在網上傳遞信息、表達民意、監督村級權力運行,有效推動村民網絡化參與鄉村治理,解決了村民主體的“不在場”困境。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運行模式,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網上辦、馬上辦,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安全感。
推進鄉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我國當前城鄉發展現狀,是重塑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性戰略方針。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
(一)加快鄉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緊迫性
當前,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是其發展短板。一是鄉村經濟活力不足。河南鄉村經濟體量普遍偏小,雖然我省整體生產總值在全國排名靠前,但是還沒有縣域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在2022賽迪發布的《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河南省有5縣(市)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鞏義市(45名),可以看出我省整體實力還遠遠落后全國百強縣域的平均水平。2021年,河南省鄉鎮的工業企業數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住宿餐飲業企業數量、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已連續三年呈減少趨勢。村級產業發展滯后,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多數村沒有經營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多來自土地租賃、上級補助、征地補償、土地流轉金等。2021年,只有28.8%的村有經營性收入,其中村集體經營收入僅占村集體收入的26.2%。二是農民生活條件和水平較低。現在河南農村的生活條件不論是公共基礎設施還是基本公共服務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的現代生活條件之間還是有不小差距的。一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依舊明顯。按常住地分,2021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095元,比2020年增長了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33元,比2020年增長了增長8.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12。2021年河南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觀,但是絕對差達到19562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178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073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的1.64倍。三是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好學�!薄按筢t院”等優質資源還是集中在城市里,農村居民想要享受更好的醫療、教育還是要到城里去。2020年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人數為304197人,比2019年增加了8755人。同年河南省農村地區衛生醫療機構為65727個,比2019年增加了1849個。雖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和醫療條件在不斷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此必須加快鄉村建設,加快鄉村發展。
(二)補齊農村短板,改善農民生活
鄉村建設需要按照鄉村建設規劃穩步推進。截至2022年6月,我省已將4.46萬個行政村劃分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特色保護、拆遷撤并五大類,所有鄉鎮均成立鄉村規劃委員會,已完成1.4萬個村莊“多規合一”的實用性規劃編制工作。鄉村建設要避免大拆大建,避免盲目折騰,要穩步推進。鄉村建設要有前瞻性,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人口的減少是必然趨勢,人口的集中居住也是大趨勢。對縣鄉村的人口分布要有科學預測,據此來確定村莊數量和空間布局,進而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與布局。鄉村建設要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村莊風貌,不能機械照搬城鎮建設那一套,一定讓鄉村風貌各具特色,保留鄉風鄉韻、鄉景鄉味,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為了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該盡快補齊農村生活短板,使農村具備現代化的生活條件。首先,完善農村基本生活設施。完善水電氣等生活基礎設施以及配套設備,讓生活更便利;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統籌規劃城鄉路網,實現縣、鎮(鄉、街道)、村、戶道路連接。其次,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的統籌配置,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機制,讓農民在農村就能享受城市化服務。最后,打造生態宜居農村。持續普及自來水和廁所,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讓和美鄉村深入人心。重點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建設,著力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ㄈ┏青l要素自由流動,推動鄉村發展
隨著河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和鄉村都在不斷發展,但城鄉間要素流動機制仍然不是很健全。城鄉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有助于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村農業的發展。目前河南省城鄉要素流動受到了阻礙,呈現出由鄉到城的單一流動現狀,雖然河南省積極實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但城鄉間并未達到平衡狀態,造成當前現狀的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鄉村地區的吸引力較弱,城市的資金、信息、技術、物質、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資源流向鄉村地區的較少,另一方面,鄉村地區人才資源的大量外流。
如何加速河南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一是加快縣域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資源在城鄉之間優化配置。三是依托農村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返鄉,刺激農村產業活力,增強鄉村吸納人才的能力。四是提高金融對農村發展的支持。提升金融支農、金融扶貧的作用,解決農民在生活與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在推動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創新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實施差別化的城鄉產業政策,有效引導外部要素流向農村,給予下鄉產業政策上的優惠。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ㄗ髡邌挝唬汉幽祥_封科技傳媒學院鄉村振興大數據研究院,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河南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2JC38)和河南省高等學校智庫研究項目“河南農村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ZKYJ07)階段性研究成果)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程傳興 李琳 吳盼秋 陳豪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就是要創造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讓鄉村成為居民享受現代化發展成果的家園,干事創業的基地。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振興我們要走在全國前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意義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需要全面加強鄉村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能力,大力推進宜業宜居和美鄉村建設。
營造鄉村宜業環境,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所以我國建設宜業宜居和美鄉村,必須把產業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提升鄉村經濟治理能力,營造鄉村宜業環境。
(一)科學謀劃鄉村產業,構建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規劃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四優四化”,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實施“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工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堅持城鄉一盤棋。首先,鄉鎮政府和村兩委要依據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自身實際,善抓發展機遇,圍繞鄉村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條件,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策略,科學謀劃產業發展方向,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找準鄉村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著力在“優、綠、特”上做文章,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地域特色的產業,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其次,要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因地制宜的目標,科學確定產業的空間布局,促進產業專業化、規�;l展。
(二)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發鄉村產業主體發展活力
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我省建設農業強省的主力軍。當前,我省通過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等方式實現農業規�;洜I率達60%以上。但是,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截至2021年末,我省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100家,與同期的廣東省225家、山東省130家相比還有差距。合作社發展質量有待提升,據《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指數(2020)研究報告》顯示排名前300位的國家示范社中河南僅占29家。家庭農場數量、經營規模還需要增加,截至2021年末,我省家庭農場數量僅占全國的6.7%。小農戶比例還比較大,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省98.53%的農業經營戶歸為小農戶范疇。
首先,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已完成培育經營管理型和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高素質農民135.7341萬人。但仍然滿足不了農業發展的需求,既懂現代農業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還是匱乏。政府需要建立健全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重點培育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者、農業企業家,這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推動土地流轉和托管,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之間重組、合作與聯合,促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做強做大。
其次,要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業經營者在價值鏈延長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益,同時也能增加二三產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三產融合可以是一產內的融合,可以是一二三產之間的融合,還可以是一產與三產的融合,這樣的融合都會促進企業更快發展。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縣、鄉、村積極招商引資、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工商資本下鄉可以帶去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解決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瓶頸制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既要防止工商資本損害農民的利益,也要打消顧慮大膽引進,這是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三)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鄉村良好的營商環境
構建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人才和企業引得來、留得住、成長好的保障,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選路徑。
一是注重提升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水平。通過“放管服”改革解決政府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事流程,合理設置審批事項條件。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構建縣、鄉、村服務產業發展的責任體系,為投資創業者提供全方位高質量服務。要著力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人才問題和投資者的融資困難。要著力解決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土地需求問題,引導農村產權規范流轉交易,構建農村宅基地數據庫,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試點。
二是加強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但與浙江、山東等沿海省份相比,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鄉村建設規劃引領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空間較大,應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弱項,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重要基礎保障。推進農村道路、信息通信、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清潔能源、防汛抗旱、高標準農田等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配套。同時建設完善的商業物流體系,滿足經營者對物流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三要為鄉村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保障。強化社會化服務,為經營者提供技術推廣服務、信息服務、政策和法律服務等,如農業的產前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耕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以及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配套的社會化服務能夠為經營者解除后顧之憂。
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痹谌嫱七M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兩山”理論,促進農村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題中之義。
(一)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自2018年開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已經實施5年,在這5年里,河南各地積極行動,實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動,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五星”支部創建相結合,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村莊人居環境改善成效顯著,目前我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自然村覆蓋率9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65.9%。但現階段我省仍存在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整體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還要持續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十縣百鎮千村”示范建設為抓手,堅持規劃先行,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村莊規劃統籌謀劃、一體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各地區各類型村莊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村莊文化等特征,尊重農民意愿,組織動員群眾,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諧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做好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加快實現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同時建立健全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堅持“建管并重”,發揮農村公益性崗位的監管維護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創新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和辦法。
(二)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
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超過工業的最大污染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我省農業源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79.26萬噸,地膜多年累積殘留量1.14萬噸。農業作為鄉村的主要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只有加快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才能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加快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加強宣傳科普,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施藥,同時積極研發新型肥料產品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畜禽糞污、作物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通過再加工實現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促進畜禽糞污、作物秸稈的無害化利用。大力整治農用殘膜,開展農用殘膜回收行動,同時加大投入研發可降解農用薄膜。力爭到2025年我省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畜禽糞污和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3%、93%以上。
(三)強化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
衡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首先就是要看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關鍵要加大對農村資源環境的保護力度,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布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省“三山”地區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要率先探索“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旅游、農創文旅、休閑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農民群眾樹立自然環境保護意識,重視人與綠水青山的共生關系,提高農民在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中的參與度、幸福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充分發揮鄉村山水資源的生態優勢,借鑒洛陽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工作經驗,加快在全省范圍內探索建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
(四)加強農耕文化保護與傳承
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對于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傳承千年的“共生”之道。加強農耕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農民作為農耕文化的第一傳承者,首先要增強農民保護和利用農耕文化的意識,加強對農耕文化的宣傳工作,通過開展鄉村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喚起村民傳承弘揚當地農耕文化的主體意識。做好農耕文化蘊含自然之道的挖掘工作,加強對農耕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的梳理和記錄,加強農耕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保護文化遺存就是保護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創新傳播農耕文化的方式方法,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現代融媒體手段、“5G+”等技術創新傳統農耕文化表現形式,讓農耕文化更符合現代審美,彰顯農耕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
深化四治融合,實現鄉村社會和諧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基石,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強鄉村治理的實踐探索,農村安定和諧局面日益鞏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占比達50%以上,公眾安全感達到93.5%。但同時面臨黨建引領力不足,村民自治虛置,鄉村法治建設不足,優秀傳統道德觀念弱化和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堅持基層黨組織對鄉村“四治融合”的全面領導,實現鄉村“四治”優化整合,化解鄉村基層矛盾糾紛,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有序、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
(一)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激發村民自治活力
村民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農民民主權利,解決鄉村事務,化解基層矛盾,維護村莊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制度。通過村民自治,能夠理順鄉村人際關系,構建和諧鄉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村莊空心化、村民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這些導致村民自治面臨無人可治的局面。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使外出務工人員感受到生活水平的差距,內部貧富分化,鄰里關系日漸生疏,矛盾糾紛頻發,這些都給村民自治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同時許多村莊存在村兩委選舉程序不嚴格、不規范,村務公開缺乏透明度或公開內容過于籠統、公開不及時等問題,使得農民的民主權利得不到落實,導致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阻礙和諧鄉村的構建。
針對當前河南省村民自治現狀,要想保障農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權利,首先需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按照“雙強”標準選好配強黨支部,提升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政治素質和能力,提升黨組織對村民自治的領導力。其次就是要激發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提升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促進村莊發展、維護公共權益的積極性,增強村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村莊的感情。其三,不斷創新村民自治形式,不斷豐富民主決策與民主監督方式,以解決鄉村治理中村民權利懸置問題。進一步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會議制度,深化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及時準確地公開村級各項權力運行過程,定期督察權力運行情況,確保村干部廉潔履職,規范用權,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二)凝聚鄉村法治力量,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鄉村法治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維護鄉村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是構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保障。但當前河南省在鄉村法治方面存在農民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服務供給不足、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等問題。2020年河南省法律援助機構有278個,咨詢人數達806347人,獲得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數為151958人,僅占咨詢人數的18.84%,可見當前河南省法律服務供給遠遠不足。
加強鄉村法治要合理利用村莊已有的黨建文化設施,推進法治廣場、法治長廊等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在法治陣地采用以案普法、以案釋法等形式進行宣傳,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為推進平安法治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推進“互聯網+法律顧問”建設,整合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滿足群眾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培育村干部、網格員和新鄉賢等成為法律明白人,組建村居法律顧問團隊和基層矛盾調解組織,有效化解群眾矛盾,保障鄉村社會和諧穩定。
(三)注重鄉村德治教育,培育良好鄉風民風
德治是鄉村治理的價值支撐,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耕文化深入人心,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始終,鑄就了農民自強不息、因地制宜、崇尚和諧的優良品質。2021年,河南省有97個村鎮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23個家庭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名單。但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發生改變,攀比炫富、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逐漸出現,優秀傳統道德觀念日趨弱化。傳統的村規民約主要靠村民自律發揮作用,激勵和約束力較差,嚴重制約村規民約的實效性。
加強德治教育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村民形成“講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會風氣。村兩委組織成立村民事務理事會,具體負責紅白事管理和道德評議等工作,把文明創評融入鄉村治理,示范引領更多村民講文明、樹新風,共同推進村風民風建設。積極組織開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將傳統文化與公序良俗教育相結合,通過數字平臺深度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紅色資源線上研學平臺,助力文化傳承與保護,增強鄉村文化吸引力。要廣泛征求每位村民的意見制定村規民約,用契合群眾需求的村規民約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四)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數字化賦能鄉村善治
2021年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2020年河南省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為37.9%,與浙江省的66.7%、江蘇省的56.5%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2019年,河南省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村務公開的行政村為51.74%,黨務公開的行政村為51.86%,財務公開的行政村為49.43%,三者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5.6%、66.7%、63.7%,這說明河南省在利用數字化技術落實村民自治,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方面有待提升。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需要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能力,需要夯實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遵循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提出的“一村九園”建設規范,推動“互聯網+黨建”、村務財務網上公開、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資產數字化管理,有效落實村民自治,構建和諧有序鄉村。
數字技術的應用使村民可在網上傳遞信息、表達民意、監督村級權力運行,有效推動村民網絡化參與鄉村治理,解決了村民主體的“不在場”困境。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運行模式,推動農業農村政務服務網上辦、馬上辦,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安全感。
推進鄉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我國當前城鄉發展現狀,是重塑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性戰略方針。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
(一)加快鄉村建設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緊迫性
當前,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在河南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是其發展短板。一是鄉村經濟活力不足。河南鄉村經濟體量普遍偏小,雖然我省整體生產總值在全國排名靠前,但是還沒有縣域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在2022賽迪發布的《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河南省有5縣(市)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鞏義市(45名),可以看出我省整體實力還遠遠落后全國百強縣域的平均水平。2021年,河南省鄉鎮的工業企業數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住宿餐飲業企業數量、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已連續三年呈減少趨勢。村級產業發展滯后,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多數村沒有經營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多來自土地租賃、上級補助、征地補償、土地流轉金等。2021年,只有28.8%的村有經營性收入,其中村集體經營收入僅占村集體收入的26.2%。二是農民生活條件和水平較低。現在河南農村的生活條件不論是公共基礎設施還是基本公共服務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的現代生活條件之間還是有不小差距的。一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依舊明顯。按常住地分,2021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095元,比2020年增長了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533元,比2020年增長了增長8.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12。2021年河南省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觀,但是絕對差達到19562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178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073元,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的1.64倍。三是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好學�!薄按筢t院”等優質資源還是集中在城市里,農村居民想要享受更好的醫療、教育還是要到城里去。2020年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人數為304197人,比2019年增加了8755人。同年河南省農村地區衛生醫療機構為65727個,比2019年增加了1849個。雖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和醫療條件在不斷改善,但仍然無法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此必須加快鄉村建設,加快鄉村發展。
(二)補齊農村短板,改善農民生活
鄉村建設需要按照鄉村建設規劃穩步推進。截至2022年6月,我省已將4.46萬個行政村劃分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特色保護、拆遷撤并五大類,所有鄉鎮均成立鄉村規劃委員會,已完成1.4萬個村莊“多規合一”的實用性規劃編制工作。鄉村建設要避免大拆大建,避免盲目折騰,要穩步推進。鄉村建設要有前瞻性,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人口的減少是必然趨勢,人口的集中居住也是大趨勢。對縣鄉村的人口分布要有科學預測,據此來確定村莊數量和空間布局,進而確定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數量與布局。鄉村建設要立足鄉土特征、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提升村莊風貌,不能機械照搬城鎮建設那一套,一定讓鄉村風貌各具特色,保留鄉風鄉韻、鄉景鄉味,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為了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應該盡快補齊農村生活短板,使農村具備現代化的生活條件。首先,完善農村基本生活設施。完善水電氣等生活基礎設施以及配套設備,讓生活更便利;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統籌規劃城鄉路網,實現縣、鎮(鄉、街道)、村、戶道路連接。其次,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資源的統籌配置,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健全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機制,讓農民在農村就能享受城市化服務。最后,打造生態宜居農村。持續普及自來水和廁所,有效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讓和美鄉村深入人心。重點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建設,著力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ㄈ┏青l要素自由流動,推動鄉村發展
隨著河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和鄉村都在不斷發展,但城鄉間要素流動機制仍然不是很健全。城鄉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有助于城鄉融合發展,推動農村農業的發展。目前河南省城鄉要素流動受到了阻礙,呈現出由鄉到城的單一流動現狀,雖然河南省積極實行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但城鄉間并未達到平衡狀態,造成當前現狀的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由于鄉村地區的吸引力較弱,城市的資金、信息、技術、物質、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資源流向鄉村地區的較少,另一方面,鄉村地區人才資源的大量外流。
如何加速河南城鄉間要素自由流動?一是加快縣域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資源在城鄉之間優化配置。三是依托農村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返鄉,刺激農村產業活力,增強鄉村吸納人才的能力。四是提高金融對農村發展的支持。提升金融支農、金融扶貧的作用,解決農民在生活與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資金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在推動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創新城鄉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實施差別化的城鄉產業政策,有效引導外部要素流向農村,給予下鄉產業政策上的優惠。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ㄗ髡邌挝唬汉幽祥_封科技傳媒學院鄉村振興大數據研究院,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河南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2JC38)和河南省高等學校智庫研究項目“河南農村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ZKYJ07)階段性研究成果)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