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5bh9x"></output>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包括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在內 2024年河南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更新時間:2025/3/17 21:25:27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3月17日,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汝州溫泉舊石器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等10項考古發掘項目被評選為“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汝州溫泉舊石器時代遺址

              汝州溫泉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溫泉鎮政府西南約2公里的牛澗河古河道內,遺物分布范圍達10萬平方米,遺址年代距今約10萬年至4萬年。該遺址發現了豐富的遺物、完整的地層、清晰的文化序列。遺址石器工業可總結為簡單石核—石片工業,從最初的南方礫石工業,歷經含阿舍利工具組合的大石片工業,最終發展成為小石片工業,這幾種工業技術體系共存且存在傳承關系,尤其是原生地層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組合在中原地區是首次發現,在全國也極為罕見,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的空白。

              據了解,目前,我國具有阿舍利技術石器組合的遺址或地區有四川皮洛遺址、洛南盆地、百色盆地、丹江口庫區等,河南北汝河流域將成為國內又一處阿舍利技術表現較為集中的區域,為我國南北方舊石器工業和東西方舊石器工業技術體系研究、阿舍利技術傳播與演變、現代人起源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為研究人類食物資源獲取能力、方式和生存條件提供了珍貴材料和信息;遺址保存的多層位沉積信息,對研究當時的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環境背景具有重要的價值。

              靈寶北陽平仰韶文化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西約500米處的陽平小塬上,東臨陽平河與鑄鼎原相望,西有關子溝與程村塬相隔。地表海拔430—470米。遺址整體呈長條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近2000米,東西寬300—500米,現存面積約72萬平方米。

              發掘團隊認為,在仰韶文化中期,鑄鼎原地區生產力顯著發展,農業經濟成熟繁榮,人口增殖,擁有大型聚落;社會分工、社會分化顯著,出現不同階層;權力不斷加強,形成對復雜社會有效的管理體系。

              據了解,由于鑄鼎原的全稱是“軒轅黃帝鑄鼎原”,得名悠久,這里的古國可初步稱作“鑄鼎原古國”。其主要形成于北陽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興建之時,最早或可至距今約5700年,在廟底溝類型向外強勢擴張影響時達到發展的鼎盛期。從目前的材料看,古國存續的時間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偃師古城村二里頭文化遺址

              偃師古城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首陽山街道古城村西北。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與二里頭遺址隔洛河相望,直線距離約1.6公里。

              據了解,目前共發現各類遺跡現象600余處,其中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三條壕溝和夯土墻基,與二里頭遺址的主干道路、墻垣、夯土建筑等主體遺存的方向一致,且時代相同,在東、北方向對二里頭遺址形成圍合之勢。根據環境考古的成果,當時的伊洛河河道在二里頭遺址以南。因此推測它們極可能是二里頭都邑外圍的壕溝和墻垣。

              古城村遺址發現的壕溝和夯土墻基,為探索二里頭遺址的范圍、規模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使二里頭遺址作為早期國家的都城要素更加的完備。同時古城村遺址作為二里頭遺址外圍范圍的確認,合圍的區域非常大,在同一時期遠遠大于其他中心城址的規模,將為二里頭遺址作為早期王朝國家都邑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為下一步探索二里頭遺址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區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二里頭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北片區

              截至目前,共發現發掘二里崗文化時期墓葬20余座,其中有青銅器隨葬的墓葬1個、有玉器隨葬的2座、有陶器隨葬的3座,其余的皆是無隨葬品的墓葬。

              書院街北片區二里崗文化時期夯土基址、墓葬以及祭祀遺存的發現填補了鄭州商城西南部考古發掘的空白,為認識鄭州商城西南部性質與功能的歷時性變化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材料,對理解和解讀鄭州商城城市布局及其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書院街北片區出土的商代器物質地多樣,豐富了對鄭州商城遺物類型的認識,補充了鄭州商城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陶器類型。

              此外,書院街北唐宋金元時期遺跡多樣,有房址、窖穴、窯、灶、道路、水井、灰坑、墓葬等,出土遺物豐富,有陶瓷器、玉器、銅器、石器、骨器等。這些發現為研究唐宋以來鄭州城的形制布局、城市地位以及居民生產生活面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根據目前發掘發現,最早在晚唐時期,鄭州城就已經形成了以道路為分割的網格式布局。而且某些網格區具有特殊的功能區劃,例如書院街北制骨、冶鐵、鑄銅集中分布的手工業區。

              鄭州崗崔商代遺址

              崗崔遺址位于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辦事處崗崔村東北臺地上,遺址北距索河約1.1千米,東距須水河約1.8千米,西北距大師姑城址約0.7千米,東北距小雙橋遺址約7千米,東南距鄭州商城約18千米。共發現有白家莊期聚落中心居址區、制陶作坊區,以及墓葬30余座、灰坑670余處。

              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干道和王陵區祭祀遺存及老六莊族邑遺址

              202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洹河北岸地區鉆探發現多條古代道路的路溝和溝渠。路溝有橫向、縱向兩種,分寬、中兩級,最寬一級寬度超過15米,最寬處近30米。溝渠一條,寬6米、深3米、長100余米,初現商代晚期大邑商都城的三橫三縱骨干道路網絡格局。王陵區西圍溝內探出疑似大墓2座,其中一座帶一條墓道,明確兩圍溝之間的中北部為空白區。鉆探確認王陵區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是殷墟范圍內發現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

              在西北岡商王陵區西圍溝東側探方內發現58座商代祭祀坑,發掘48座,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均為長方形。以大型祭祀坑最多,發掘確認有6排。本年度探明并確認殷墟洹河北岸地區縱橫交織的干道網絡以及溝渠,填補了該區域大型線性遺跡的空白,搭起了大邑商都城空間的骨干框架。

              


              老六莊族邑遺址位于殷墟西南部,距宮殿宗廟區約2.9千米。發現了豐富的殷墟文化遺存。房址10余座,可分為大、中、小三類。道路3條,分主干道和小路兩類。墓葬100余座,均為小型豎穴土坑墓,分為不同的墓區。隨葬品以銅器為主,主要器形有觚、爵、鼎、瓿、簋、戈等,另見少量玉器;青銅器組合中多瓿,這在殷墟考古發現中也較為特殊�;铱樱希�100余座,按功能可分為鑄銅廢棄物堆積坑、大型取土坑和池苑三類。

              該遺址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處大型晚商族邑遺址,為殷墟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族邑內部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區,布局結構從早到晚發生了較大變化。族邑的使用年代為殷墟二期晚段至四期,西周早期廢棄。從青銅器上“冉”字銘文看,族邑可能與冉族有關。老六莊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商代晚期族邑的構成、功能、性質以及歷時性變化提供了新資料。

              西平丁寨商周之際墓地

              丁寨遺址位于駐馬店市西平縣重渠鄉丁寨村西,文化內涵以二里頭文化遺存、商周墓葬、宋金時期遺存為主,以商周墓葬最為重要。商周墓地位于遺址西南部,共發現墓葬32座,此次共發掘27座。

              據推測,丁寨墓地應屬于商王信賴的“文”或“文夏”一族,在殷墟四期早段時受商王派遣,管理商王朝南土,駐守在商代金道錫行之路上,隨商周更替、周公東征而在此地消亡。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古DNA等多學科研究正在進行中,相關成果將為進一步判斷墓地年代、研究人群遷徙等提供科學支撐。該項目考古發掘成果對研究商代晚期對南土的經營、商周更替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洛陽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

              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位于洛陽市澗西區黃河路以東、大明渠以南、澗河街以西,地處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內的中部偏西,西距東周王城西城墻約100米。主要發現夯土建筑基址、房址、窯址和灰坑等遺跡。夯土建筑基址分為南、北兩組。

              綜合地層和遺物信息,初步認為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時代為戰國中晚期。本次發現的夯土圍合的院落式建筑基址與瞿家屯東周宮殿建筑類似,也應為東周王城內官式建筑遺存。遺址內出土的“藺”字錢范、“公”字陶量,表明該遺址為官營手工業作坊。七里河東周手工業作坊遺址是東周王城遺址考古的又一次極其重大的發現,為研究東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手工業制作流程、鑄造管理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考古資料。

              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

              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龐村鎮白草坡村,地處萬安山北麓高坡和伊洛河谷地交接的前緣,屬洛南東漢帝陵的組成部分,位于洛南東漢帝陵核心區北部。2024年主要發掘了一號、五號建筑單元及周邊遺存,通過近幾年的發掘工作,結合文獻記載,基本確認這兩組建筑分別對應文獻中記載的石殿和鐘虡。

              通過白草坡東漢陵園近年來的考古工作,關于陵園布局、陵主歸屬等問題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第一,陵園構成要素和布局模式更加清晰;第二,首次發現秦漢時期的鐘虡遺址,為該類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第三,初步判斷白草坡陵園為東漢桓帝宣陵,由柱礎石上發現的“元嘉二年”(東漢桓帝年號)題記可確定陵園始建年代上限為桓帝時期,而漢桓帝的宣陵又是洛南東漢陵區年代最晚的一座帝陵,據此推測陵主為漢桓帝劉志,這也是首次通過考古發掘工作確認東漢帝陵陵主歸屬,學術意義重大;第四,為東漢時期建筑材料的類型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可將白草坡陵園出土遺物視為較為純凈的東漢末期典型樣本,從而為云紋瓦當等建筑材料分期提供較為可靠的證據。

              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

              2023—2024年,相關考古單位在開封共清理唐至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城門、城墻、建筑、道路、水井、農田等遺存70余處,出土遺物2100余件。其中,北宋晚期—金代遺存有景龍門、延福宮東墻、樓臺建筑、金南京皇城北墻等,其中以景龍門遺址最為重要。此外,還發現有明代周王府北蕭墻、農田、道路、祠廟及別院等。

              景龍門遺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填補了北宋東京內城城門考古的空白。景龍門向南街巷為大內東夾道,為確定大內東邊界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脊虐l掘結果顯示,景龍門夯筑、磚墻砌造等工藝與《營造法式》壕寨、磚作制度相符,可視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遺址考古發現的唐—明代不同時期城墻及建筑遺存地層關系明確,時代特征明顯,清晰揭示了開封從唐代汴州城到五代、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歷史變遷過程,為研究中華文明延續性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莫韶華 王苑)

            文章編輯:陳婷 
          1. 上一篇文章:
          2.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3.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包括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在內 2024年河南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2025/3/17 21:25:27    來源:大河網

              大河網訊 3月17日,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汝州溫泉舊石器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等10項考古發掘項目被評選為“2024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

              汝州溫泉舊石器時代遺址

              汝州溫泉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溫泉鎮政府西南約2公里的牛澗河古河道內,遺物分布范圍達10萬平方米,遺址年代距今約10萬年至4萬年。該遺址發現了豐富的遺物、完整的地層、清晰的文化序列。遺址石器工業可總結為簡單石核—石片工業,從最初的南方礫石工業,歷經含阿舍利工具組合的大石片工業,最終發展成為小石片工業,這幾種工業技術體系共存且存在傳承關系,尤其是原生地層中出土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組合在中原地區是首次發現,在全國也極為罕見,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的空白。

              據了解,目前,我國具有阿舍利技術石器組合的遺址或地區有四川皮洛遺址、洛南盆地、百色盆地、丹江口庫區等,河南北汝河流域將成為國內又一處阿舍利技術表現較為集中的區域,為我國南北方舊石器工業和東西方舊石器工業技術體系研究、阿舍利技術傳播與演變、現代人起源等重大學術問題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為研究人類食物資源獲取能力、方式和生存條件提供了珍貴材料和信息;遺址保存的多層位沉積信息,對研究當時的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環境背景具有重要的價值。

              靈寶北陽平仰韶文化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西約500米處的陽平小塬上,東臨陽平河與鑄鼎原相望,西有關子溝與程村塬相隔。地表海拔430—470米。遺址整體呈長條形,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近2000米,東西寬300—500米,現存面積約72萬平方米。

              發掘團隊認為,在仰韶文化中期,鑄鼎原地區生產力顯著發展,農業經濟成熟繁榮,人口增殖,擁有大型聚落;社會分工、社會分化顯著,出現不同階層;權力不斷加強,形成對復雜社會有效的管理體系。

              據了解,由于鑄鼎原的全稱是“軒轅黃帝鑄鼎原”,得名悠久,這里的古國可初步稱作“鑄鼎原古國”。其主要形成于北陽平、西坡等中心聚落的興建之時,最早或可至距今約5700年,在廟底溝類型向外強勢擴張影響時達到發展的鼎盛期。從目前的材料看,古國存續的時間至少可延至西坡墓地年代的下限,即距今5000年前后。

              偃師古城村二里頭文化遺址

              偃師古城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首陽山街道古城村西北。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與二里頭遺址隔洛河相望,直線距離約1.6公里。

              據了解,目前共發現各類遺跡現象600余處,其中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三條壕溝和夯土墻基,與二里頭遺址的主干道路、墻垣、夯土建筑等主體遺存的方向一致,且時代相同,在東、北方向對二里頭遺址形成圍合之勢。根據環境考古的成果,當時的伊洛河河道在二里頭遺址以南。因此推測它們極可能是二里頭都邑外圍的壕溝和墻垣。

              古城村遺址發現的壕溝和夯土墻基,為探索二里頭遺址的范圍、規模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使二里頭遺址作為早期國家的都城要素更加的完備。同時古城村遺址作為二里頭遺址外圍范圍的確認,合圍的區域非常大,在同一時期遠遠大于其他中心城址的規模,將為二里頭遺址作為早期王朝國家都邑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為下一步探索二里頭遺址的城市布局、功能分區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二里頭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鄭州商城遺址書院街北片區

              截至目前,共發現發掘二里崗文化時期墓葬20余座,其中有青銅器隨葬的墓葬1個、有玉器隨葬的2座、有陶器隨葬的3座,其余的皆是無隨葬品的墓葬。

              書院街北片區二里崗文化時期夯土基址、墓葬以及祭祀遺存的發現填補了鄭州商城西南部考古發掘的空白,為認識鄭州商城西南部性質與功能的歷時性變化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材料,對理解和解讀鄭州商城城市布局及其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書院街北片區出土的商代器物質地多樣,豐富了對鄭州商城遺物類型的認識,補充了鄭州商城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陶器類型。

              此外,書院街北唐宋金元時期遺跡多樣,有房址、窖穴、窯、灶、道路、水井、灰坑、墓葬等,出土遺物豐富,有陶瓷器、玉器、銅器、石器、骨器等。這些發現為研究唐宋以來鄭州城的形制布局、城市地位以及居民生產生活面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根據目前發掘發現,最早在晚唐時期,鄭州城就已經形成了以道路為分割的網格式布局。而且某些網格區具有特殊的功能區劃,例如書院街北制骨、冶鐵、鑄銅集中分布的手工業區。

              鄭州崗崔商代遺址

              崗崔遺址位于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辦事處崗崔村東北臺地上,遺址北距索河約1.1千米,東距須水河約1.8千米,西北距大師姑城址約0.7千米,東北距小雙橋遺址約7千米,東南距鄭州商城約18千米。共發現有白家莊期聚落中心居址區、制陶作坊區,以及墓葬30余座、灰坑670余處。

              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干道和王陵區祭祀遺存及老六莊族邑遺址

              2024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洹河北岸地區鉆探發現多條古代道路的路溝和溝渠。路溝有橫向、縱向兩種,分寬、中兩級,最寬一級寬度超過15米,最寬處近30米。溝渠一條,寬6米、深3米、長100余米,初現商代晚期大邑商都城的三橫三縱骨干道路網絡格局。王陵區西圍溝內探出疑似大墓2座,其中一座帶一條墓道,明確兩圍溝之間的中北部為空白區。鉆探確認王陵區西周早期聚落的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是殷墟范圍內發現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

              在西北岡商王陵區西圍溝東側探方內發現58座商代祭祀坑,發掘48座,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均為長方形。以大型祭祀坑最多,發掘確認有6排。本年度探明并確認殷墟洹河北岸地區縱橫交織的干道網絡以及溝渠,填補了該區域大型線性遺跡的空白,搭起了大邑商都城空間的骨干框架。

              


              老六莊族邑遺址位于殷墟西南部,距宮殿宗廟區約2.9千米。發現了豐富的殷墟文化遺存。房址10余座,可分為大、中、小三類。道路3條,分主干道和小路兩類。墓葬100余座,均為小型豎穴土坑墓,分為不同的墓區。隨葬品以銅器為主,主要器形有觚、爵、鼎、瓿、簋、戈等,另見少量玉器;青銅器組合中多瓿,這在殷墟考古發現中也較為特殊�;铱樱希�100余座,按功能可分為鑄銅廢棄物堆積坑、大型取土坑和池苑三類。

              該遺址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處大型晚商族邑遺址,為殷墟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族邑內部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區,布局結構從早到晚發生了較大變化。族邑的使用年代為殷墟二期晚段至四期,西周早期廢棄。從青銅器上“冉”字銘文看,族邑可能與冉族有關。老六莊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商代晚期族邑的構成、功能、性質以及歷時性變化提供了新資料。

              西平丁寨商周之際墓地

              丁寨遺址位于駐馬店市西平縣重渠鄉丁寨村西,文化內涵以二里頭文化遺存、商周墓葬、宋金時期遺存為主,以商周墓葬最為重要。商周墓地位于遺址西南部,共發現墓葬32座,此次共發掘27座。

              據推測,丁寨墓地應屬于商王信賴的“文”或“文夏”一族,在殷墟四期早段時受商王派遣,管理商王朝南土,駐守在商代金道錫行之路上,隨商周更替、周公東征而在此地消亡。碳十四測年、同位素、古DNA等多學科研究正在進行中,相關成果將為進一步判斷墓地年代、研究人群遷徙等提供科學支撐。該項目考古發掘成果對研究商代晚期對南土的經營、商周更替等學術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洛陽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

              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位于洛陽市澗西區黃河路以東、大明渠以南、澗河街以西,地處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內的中部偏西,西距東周王城西城墻約100米。主要發現夯土建筑基址、房址、窯址和灰坑等遺跡。夯土建筑基址分為南、北兩組。

              綜合地層和遺物信息,初步認為東周王城七里河官營手工業作坊遺址時代為戰國中晚期。本次發現的夯土圍合的院落式建筑基址與瞿家屯東周宮殿建筑類似,也應為東周王城內官式建筑遺存。遺址內出土的“藺”字錢范、“公”字陶量,表明該遺址為官營手工業作坊。七里河東周手工業作坊遺址是東周王城遺址考古的又一次極其重大的發現,為研究東周王城的城市布局、手工業制作流程、鑄造管理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考古資料。

              洛陽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

              白草坡東漢陵園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龐村鎮白草坡村,地處萬安山北麓高坡和伊洛河谷地交接的前緣,屬洛南東漢帝陵的組成部分,位于洛南東漢帝陵核心區北部。2024年主要發掘了一號、五號建筑單元及周邊遺存,通過近幾年的發掘工作,結合文獻記載,基本確認這兩組建筑分別對應文獻中記載的石殿和鐘虡。

              通過白草坡東漢陵園近年來的考古工作,關于陵園布局、陵主歸屬等問題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第一,陵園構成要素和布局模式更加清晰;第二,首次發現秦漢時期的鐘虡遺址,為該類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第三,初步判斷白草坡陵園為東漢桓帝宣陵,由柱礎石上發現的“元嘉二年”(東漢桓帝年號)題記可確定陵園始建年代上限為桓帝時期,而漢桓帝的宣陵又是洛南東漢陵區年代最晚的一座帝陵,據此推測陵主為漢桓帝劉志,這也是首次通過考古發掘工作確認東漢帝陵陵主歸屬,學術意義重大;第四,為東漢時期建筑材料的類型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可將白草坡陵園出土遺物視為較為純凈的東漢末期典型樣本,從而為云紋瓦當等建筑材料分期提供較為可靠的證據。

              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

              2023—2024年,相關考古單位在開封共清理唐至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城門、城墻、建筑、道路、水井、農田等遺存70余處,出土遺物2100余件。其中,北宋晚期—金代遺存有景龍門、延福宮東墻、樓臺建筑、金南京皇城北墻等,其中以景龍門遺址最為重要。此外,還發現有明代周王府北蕭墻、農田、道路、祠廟及別院等。

              景龍門遺址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填補了北宋東京內城城門考古的空白。景龍門向南街巷為大內東夾道,為確定大內東邊界位置提供了重要證據�?脊虐l掘結果顯示,景龍門夯筑、磚墻砌造等工藝與《營造法式》壕寨、磚作制度相符,可視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遺址考古發現的唐—明代不同時期城墻及建筑遺存地層關系明確,時代特征明顯,清晰揭示了開封從唐代汴州城到五代、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歷史變遷過程,為研究中華文明延續性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莫韶華 王苑)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_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看9_日本人成精品视频在线_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output id="5bh9x"></output>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