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開封”數智化城市內澇應用場景系統。王梅娟 攝
河南唯一的高山國家基準氣候站——嵩山氣象站。本報資料圖片
從開封的“智慧排水”到洛陽的“雷達天網”,從鄭州的“數值預報”到信陽的“網格響應”,這套立體化防災體系正以科技為刃、以聯動為盾,構筑起守護中原的“氣象長城”。
□本報記者 李若凡
2024年7月17日,開封市區遭遇1小時80.3毫米的極端暴雨。令人驚嘆的是,這場“降水炸彈”襲擊前2小時,“天象·開封”系統已發出內澇高風險預警,指導全市泵站提前啟動。暴雨過后,街道迅速恢復干爽,這場“雨停地干”的應急響應,正是河南氣象防災體系升級的縮影。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緊扣這一主題,河南正用科技創新重構防災力量——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用數據編織起守護生命財產安全的“氣象長城”。
立體監測網:破解災害“看不見的殺手”
“過去預報像盲人摸象,現在則有了立體感知的‘氣象天眼’�!笔庀缶志珠L王鵬祥的比喻揭示了這場變革的核心。2024年,河南新建了4大類561套氣象觀測設備,構建起陸空天一體化監測網絡:嵩山大氣本底站追蹤全球污染物傳輸,平頂山風云四號B星直收站實現衛星數據秒級回傳,雷達1公里高度覆蓋率提升至89.11%。
在洛陽,5部多波段雷達組成的地市級監測網填補了S波段雷達低空盲區�!跋喈斢诮o氣象災害裝了電子攝像頭,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御�!甭尻柺袣庀缶重撠熑苏f,通過組網協同觀測,可快速獲取強對流天氣系統的高時空分辨率觀測資料,有效探測強對流天氣系統的完整精細結構,獲取氣象目標三維信息,提高預報的精準度和提前量。
智慧防災鏈:從預警到處置的“數智革命”
由開封市氣象局研發的“天象·開封”系統可以說是城市防澇的“超級大腦”。該系統實現氣象、城管數據深度融合,接入開封市智慧城管綜合運行中心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每10分鐘更新一次城區積水模擬圖。去年7月的特大暴雨中,該系統提前2小時發布高風險預警,指導開啟全市全部泵站,實現了“雨停地干”。更關鍵的是,其預警響應機制已形成標準化流程:結合雷達數據、實時降雨量和水文模型,自動觸發分級響應預案。
同時,我省不斷提升數智預報能力,發展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短臨監測預警技術,共有39種預報算法融入全國氣象“一朵云”,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90%,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達40分鐘以上。而在交通領域,30余種氣象數據產品支撐了高影響路段優化,試點路段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
全領域護航:氣象服務直擊民生痛點
當極端天氣威脅糧食安全時,“氣象農事通”小程序為6萬名農機手提供精準服務。2024年,省氣象局聯合8部門出臺“三夏”助農政策,發布24期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保障小麥及時搶收。開展冬小麥農業氣象災害防控效益評估,試驗地塊小麥千粒重提高了1.4克。此外,飛機人工增雨基地投入運12、新舟60等專業飛機,全年增加降水13億噸。
能源保供領域同樣上演“氣象護航”。7大類50余種電網氣象風險監測預報產品接入省電網平臺,近三年氣象原因電網故障率下降了10%。
創新突圍:氣象現代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數值預報系統的迭代升級是氣象服務變革的技術基石。中原RUC數值預報系統將空間分辨率提升至次公里級,0—60天無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網格預報技術體系構建起“氣候CT”。省級存儲容量提升3.2倍,算力擴容45倍,共享6305個行業數據點。這些數字背后,是氣象預報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轉型——通過融合衛星、雷達、地面觀測等多源數據,河南氣象部門建立起短臨災害分鐘級預警、中長期趨勢智能研判的能力。
目前,我省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達98.78%,公眾滿意度穩居全國前列。從開封的“智慧排水”到洛陽的“雷達天網”,從鄭州的“數值預報”到信陽的“網格響應”,這套立體化防災體系正以科技為刃、以聯動為盾,構筑起守護中原的“氣象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