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id="5bh9x"></output>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留住古韻鄉愁 書寫“硒”望新篇
              更新時間:2024/12/4 11:33:14    來源:央廣網


              編者按: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人與城雙向奔赴,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央廣網特聯動上海等10地黨委網信辦策劃推出“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的足跡,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共同見證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萬千氣象。

              央廣網贛州12月2日消息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破天際,贛州古浮橋上就開始繁忙起來,散步的、鍛煉身體的、上學的,人來人往之間,古橋一天的熱鬧也開始了�!斑@座900多年的古橋,差點兒破了相�!壁M州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原館長陸川說。

              原來,在2021年的贛州古浮橋改造提升方案中,曾計劃在古浮橋兩側安裝欄桿,以防行人溺水。但是陸川認為,這一改造提升不應該改變文物古跡的原貌。為此,他專門找有關部門反映。最終,陸川的建議被采納,古浮橋原貌被保留。

              古浮橋上人頭攢動(央廣網發 歐艷芬 攝)

              如今,煥發新生機的贛州古浮橋成為贛州的打卡之地,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這讓陸川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民城市’,就是要讓城市發展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建人民向往的溫情之城、幸福之城�!�

              讓城市留出古韻鄉愁

              “‘三山五嶺八景臺,十個銅錢買得來�!@是我們贛州人耳熟能詳的一首歌謠,說的是贛州城保留下來的眾多古街古巷、歷史名跡�!标懘种割^數著,除沿用了近900年歷史的古浮橋,贛州還有全國唯一的宋代銘文磚城墻、全國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統古福壽溝……走進贛州古城,仿佛置身“宋城博物館”。正因如此,贛州有“江南宋城”之美譽。

              改造后的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流光溢彩,吸引游客沉浸式體驗宋朝文化(央廣網發 胡中 攝)

              然而,伴隨城市發展步伐加快、現代化建筑的崛起,贛州歷史遺存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擁擠,一度面臨何去何從的困境。

              這些年來,陸川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飯后總要到古城墻上走走�!懊看涡凶咴诠懦菈ι�,仿佛可以聽到歷史的回音。這些歷經滄桑的墻磚,見證了贛州從古至今的變遷,古城墻不僅是贛州的歷史符號,更是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帶著這份感悟與情感,陸川先后參與了贛州市歷史文化街區、贛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規劃編制工作,其中包括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灶兒巷歷史文化街區等。

              在繁華熱鬧的城市里,藏于一隅的灶兒巷獨留一份寧靜。

              踩在光滑的鵝卵石鋪成的巷道上,人們發現,灶兒巷總共不過二三百米長,卻保留著宋代街道的格局,小巷中有書院、店鋪、作坊等客家古建筑物。臨街的牌坊古樸莊重,風火山墻錯落有致,灰塑門樓古香古色,傳統門樓高大氣派,透出幽深古樸的韻味。

              陸川在灶兒巷講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故事(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灶兒巷的改造,充分聽取了民意,聚集了百姓‘金點子’�!痹谄鸩菰顑合餁v史文化街區規劃藍圖時,陸川每天都要到灶兒巷走一走、看一看,有時會跟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游人聊一聊,聽聽他們對古街古巷的意見,然后將這些意見進一步篩選、加工、完善,納入到規劃編制工作當中。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最應該考慮到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在城市改造過程中保留人們的鄉愁�!标懘ㄕJ為,有了鄉愁,人民對城市的感覺不再受困于鋼筋混凝土森林的冰冷,而是找到了心靈休憩的港灣。

              讓陸川欣慰的是,當一張張規劃藍圖逐漸變為現實圖景,為贛州保護文化遺產提供了“解題思路”。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響“宋城博物館”品牌,贛州將包含古城墻、古碼頭、古浮橋等宋代名勝古跡的五個歷史文化街區、一個傳統風貌街區以及文保單位所處的區域劃定為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

              游客在贛州宋城古城墻上漫步,欣賞城市風景(央廣網發 胡懷軍 攝)

              伴隨一批批古跡改造完成,“江南宋城”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從貢江古浮橋望過去,八境臺雄偉壯麗,巍然聳立;換上新裝的郁孤臺街區游人如織,猶如再現當年宋城繁華;千年福壽溝博物館落成,還原古代地下排水系統建造技藝、科學原理,向世人展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來贛州,當一回宋朝人”成為贛州旅游新時尚。

              一半詩意,一半煙火�;罨�,讓歷史古跡為城市增添色彩,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更新提供新路徑。如今,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等桂冠花落贛州,讓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再添異彩。

              “堵心路”變“舒心路”

              要讓人民享受到好的城市環境,最重要的是直擊“急難愁盼”的民生痛點。過去,從贛州老城區到章江新城區,開車大概需要2個小時,堵車時有發生。

              百姓治堵需求迫切,可治堵方案怎么定?

              經過充分論證,贛州最終拍板——建高架路,爭取數年內打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主動脈”。

              20世紀90年代的武龍大橋(左)和改造提升后的武龍大橋(右)(央廣網發 贛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建高架路可以避免房屋拆遷,減少土地利用壓力�!壁M州市自然資源局市政交通規劃管理科科長曾書敏說,構建“高接快、快接高”立體交通轉換體系,將實現快速路網系統與高速公路網系統的無縫銜接。尤其是沒有了紅綠燈,通行速度會大幅提升。

              “高架路是不是距離房屋很近?”“噪音大怎么辦?”“路線為什么經過我們小區?”修建高架路的公示一出,周邊群眾顧慮重重。

              為此,贛州市城市規劃部門趕忙做解釋疏導工作�!案呒苈泛头课葜g是有很大距離的,這個有明文規定�!薄案呒苈吩O有防噪音隔板,效果都比較好�!薄奥肪€選擇會考慮到地形、交通流量、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特意經過哪個小區�!�

              經過答疑解惑,百姓的疑慮終于消除了,高架路如期開工。

              如今,驅車行駛在建成的贛州市區高架路上,車輛時速可達60-80公里�!八俣群每�!”時隔數年,不少重返贛州的外地游客驚喜地發現,從贛州老城區到高鐵站、機場,路程時間大幅縮短;從贛州老城區到章江新城區,也由原來的40分鐘左右縮短為約20分鐘。

              車輛行駛在贛州新世紀立交橋上(央廣網發 劉凱 攝)

              2019年至今,贛州中心城區快速路及連接線總里程躍升到127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十�!岸滦穆贰弊儭笆嫘穆贰�,提高了百姓幸福感。同時,贛州城區空間進一步拉大,五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贛州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的增量空間,激活了新引擎。

              城市更新,問需于民,服務于民,也需要百姓參與其中。

              如今的贛州章貢區人民巷,四通八達、商鋪林立,處處升騰著煙火氣。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橫流,下雨天四處積水……這一改變來自贛州這幾年分批次實施的老舊社區改造工程。

              75歲的田永剛是人民巷老居民,眼看著社區要改造,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樣子,他不放心。熱心腸的他被社區聘為“改造工程義務監督員”,全程參與協助搞好這個工程。

              “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設計方案不完全符合社區的實際,我就叫他們糾正過來�!北O督過程中,田永剛嚴謹而細致。

              此前,人民巷個別污水管道因排水不暢,導致部分低樓層住戶家中下水道經常出現臭味,給居民生活帶來不小影響。施工單位聽取了田永剛的意見后,決定新建一條排污管道連接到小區排污主管道,這樣小區污水排放不暢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市民在贛州公園晨練(央廣網發 江化良 攝)

              “什么叫人民城市人民建?我覺得,就是通過我的工作讓改造符合社區居民意愿,讓社區更加美麗、宜居,讓生活設施更加舒適、便民�!痹谔镉绖傃劾�,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城市建設也更具有了溫度。

              截至目前,贛州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91個,惠及群眾21.81萬戶,新建文化休閑、體育健身設施821處;連續4年入選城市體檢全國樣本城市,2023年度全省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考核中排名第一。

              城鄉融合展“硒”望

              城市建設,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在贛州于都縣潭頭村,連片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一輛輛滿載富硒農產品的貨車駛出村莊�!拔覀兇逵懈晃竺�、富硒菜籽油、富硒蔬菜,人家都喜歡叫我們‘硒’望村�!笨吹酵獾赜慰统俗蟀蛙囘M村觀光,村民孫觀發熱情地招呼著。

              2019年,潭頭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只有5萬元,2023年卻達到350多萬元,這是如何實現的?談及這場“華麗轉身”,孫觀發滿懷感激地說:“這是總書記的囑托,給了我們村大轉變的信心�!�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贛南老區考察調研。他走進潭頭村蔬菜大棚,察看蔬菜長勢,與大家親切交談,叮囑一定要打好富硒品牌。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潭頭村以富硒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臍橙等富硒產品,拿到了6個富硒產品認證,還注冊了“潭頭富硒大米”品牌,產品暢銷市場。

              農戶收獲富硒辣椒(央廣網發 曾嶸峰 攝)

              “以前,稻米3元一斤不好賣,現在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種田種得越來越有味�!睂O觀發高興地說。

              潭頭村還以富硒產業為基礎,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富硒餐飲、果蔬采摘、科普研學……極富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吸引各地游客來村里研學參觀。目前,潭頭村富硒產業實現總產值達1.8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0萬元。潭頭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潭頭村是贛州發展富硒產業的一個縮影。贛州已探明富硒土地面積1117.61萬畝,富硒資源位居全國富硒區前列,富硒農產品在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同時,也點燃了城市“硒”產業發展的激情。

              “我們在打造全產業鏈條上下功夫,使產業的附加值從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產品價值�!壁M州市農業農村局富硒辦負責人袁捷說,2019年以來,贛州以打造“世界生態硒地”為戰略目標,堅持一二三產融合和“硒+X”的發展路徑,以“贛南硒品”品牌培育統領全市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

              于都縣梓山鎮富硒蔬菜產業園(央廣網發 朱海鵬 攝)

              與此同時,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臍橙、富硒水稻……一些富硒農產品,也摒棄過去“小散亂”式的單打獨斗,抱團進駐富硒農產品旗艦店、硒餐廳,成為贛州市民舌尖上的美味�!摆M南硒品”還走入粵港澳大灣區精品市場。截至目前,全市有90個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各方發力,贛州“硒引力”變一方“硒富力”。目前,贛州已有600家涉硒精深加工企業,富硒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300億元。

              墻內開花墻外也香。近日,隨著一聲汽笛掠過長空,一輛滿載富硒贛南臍橙、富硒柚子等冷鏈班列從贛州國際陸港駛向深圳蛇口港,銷往馬來西亞。

              1月16日,贛州國際陸港開行首列臍橙出口班列(央廣網發 楊曉明 攝)

              讓贛州“硒”品牌走向世界,也是贛州國際陸港的愿望。

              為保證贛州“硒”產品的品質和口感,讓其更好地走出國門為世界分享,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革命老區內陸港,贛州國際陸港積極改善物流和冷鏈運輸設施,建設了中部地區凍品儲存量最大的冷鏈食品產業園。開通跨境電商、冷鏈等特色班列,加速“贛品出�!�,有效提升了贛州“硒”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贛州國際陸港中歐班列已覆蓋中亞、東南亞及歐洲20多個國家,運輸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壁M州國際陸港綜合管理部副部長鐘歡藝介紹,該港自開通運營以來,已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1600列,發送貨物13.6萬標箱,開行總量約占江西省的70%。

              “搭上國際班列,讓我們村的富硒產品走上了世界更多人的餐桌,也給我們下一步深加工發展注入了新‘硒’望�!睂O觀發樂呵地說,芝麻開花節節高,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蔡榮波

              統籌:陶玉德

              監制:王娣

              策劃:王一凡 李紅笛 官文清

              文字:劉培俊

              視頻:胡斐

              鳴謝:贛州市委網信辦 贛州市融媒體中心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留住古韻鄉愁 書寫“硒”望新篇
              2024/12/4 11:33:14    來源:央廣網


              編者按: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人與城雙向奔赴,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央廣網特聯動上海等10地黨委網信辦策劃推出“人民城市·溫情中國”網絡主題活動,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的足跡,走進城市深處,訪街巷看變化,帶您共同見證各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萬千氣象。

              央廣網贛州12月2日消息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破天際,贛州古浮橋上就開始繁忙起來,散步的、鍛煉身體的、上學的,人來人往之間,古橋一天的熱鬧也開始了�!斑@座900多年的古橋,差點兒破了相�!壁M州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原館長陸川說。

              原來,在2021年的贛州古浮橋改造提升方案中,曾計劃在古浮橋兩側安裝欄桿,以防行人溺水。但是陸川認為,這一改造提升不應該改變文物古跡的原貌。為此,他專門找有關部門反映。最終,陸川的建議被采納,古浮橋原貌被保留。

              古浮橋上人頭攢動(央廣網發 歐艷芬 攝)

              如今,煥發新生機的贛州古浮橋成為贛州的打卡之地,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這讓陸川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民城市’,就是要讓城市發展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建人民向往的溫情之城、幸福之城�!�

              讓城市留出古韻鄉愁

              “‘三山五嶺八景臺,十個銅錢買得來�!@是我們贛州人耳熟能詳的一首歌謠,說的是贛州城保留下來的眾多古街古巷、歷史名跡�!标懘种割^數著,除沿用了近900年歷史的古浮橋,贛州還有全國唯一的宋代銘文磚城墻、全國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統古福壽溝……走進贛州古城,仿佛置身“宋城博物館”。正因如此,贛州有“江南宋城”之美譽。

              改造后的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流光溢彩,吸引游客沉浸式體驗宋朝文化(央廣網發 胡中 攝)

              然而,伴隨城市發展步伐加快、現代化建筑的崛起,贛州歷史遺存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擁擠,一度面臨何去何從的困境。

              這些年來,陸川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飯后總要到古城墻上走走�!懊看涡凶咴诠懦菈ι�,仿佛可以聽到歷史的回音。這些歷經滄桑的墻磚,見證了贛州從古至今的變遷,古城墻不僅是贛州的歷史符號,更是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帶著這份感悟與情感,陸川先后參與了贛州市歷史文化街區、贛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規劃編制工作,其中包括郁孤臺歷史文化街區、南市街歷史文化街區、灶兒巷歷史文化街區等。

              在繁華熱鬧的城市里,藏于一隅的灶兒巷獨留一份寧靜。

              踩在光滑的鵝卵石鋪成的巷道上,人們發現,灶兒巷總共不過二三百米長,卻保留著宋代街道的格局,小巷中有書院、店鋪、作坊等客家古建筑物。臨街的牌坊古樸莊重,風火山墻錯落有致,灰塑門樓古香古色,傳統門樓高大氣派,透出幽深古樸的韻味。

              陸川在灶兒巷講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故事(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灶兒巷的改造,充分聽取了民意,聚集了百姓‘金點子’�!痹谄鸩菰顑合餁v史文化街區規劃藍圖時,陸川每天都要到灶兒巷走一走、看一看,有時會跟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游人聊一聊,聽聽他們對古街古巷的意見,然后將這些意見進一步篩選、加工、完善,納入到規劃編制工作當中。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最應該考慮到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在城市改造過程中保留人們的鄉愁�!标懘ㄕJ為,有了鄉愁,人民對城市的感覺不再受困于鋼筋混凝土森林的冰冷,而是找到了心靈休憩的港灣。

              讓陸川欣慰的是,當一張張規劃藍圖逐漸變為現實圖景,為贛州保護文化遺產提供了“解題思路”。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響“宋城博物館”品牌,贛州將包含古城墻、古碼頭、古浮橋等宋代名勝古跡的五個歷史文化街區、一個傳統風貌街區以及文保單位所處的區域劃定為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游區。

              游客在贛州宋城古城墻上漫步,欣賞城市風景(央廣網發 胡懷軍 攝)

              伴隨一批批古跡改造完成,“江南宋城”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從貢江古浮橋望過去,八境臺雄偉壯麗,巍然聳立;換上新裝的郁孤臺街區游人如織,猶如再現當年宋城繁華;千年福壽溝博物館落成,還原古代地下排水系統建造技藝、科學原理,向世人展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來贛州,當一回宋朝人”成為贛州旅游新時尚。

              一半詩意,一半煙火�;罨�,讓歷史古跡為城市增添色彩,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融入城市更新提供新路徑。如今,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等桂冠花落贛州,讓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再添異彩。

              “堵心路”變“舒心路”

              要讓人民享受到好的城市環境,最重要的是直擊“急難愁盼”的民生痛點。過去,從贛州老城區到章江新城區,開車大概需要2個小時,堵車時有發生。

              百姓治堵需求迫切,可治堵方案怎么定?

              經過充分論證,贛州最終拍板——建高架路,爭取數年內打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城市交通“主動脈”。

              20世紀90年代的武龍大橋(左)和改造提升后的武龍大橋(右)(央廣網發 贛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建高架路可以避免房屋拆遷,減少土地利用壓力�!壁M州市自然資源局市政交通規劃管理科科長曾書敏說,構建“高接快、快接高”立體交通轉換體系,將實現快速路網系統與高速公路網系統的無縫銜接。尤其是沒有了紅綠燈,通行速度會大幅提升。

              “高架路是不是距離房屋很近?”“噪音大怎么辦?”“路線為什么經過我們小區?”修建高架路的公示一出,周邊群眾顧慮重重。

              為此,贛州市城市規劃部門趕忙做解釋疏導工作�!案呒苈泛头课葜g是有很大距離的,這個有明文規定�!薄案呒苈吩O有防噪音隔板,效果都比較好�!薄奥肪€選擇會考慮到地形、交通流量、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特意經過哪個小區�!�

              經過答疑解惑,百姓的疑慮終于消除了,高架路如期開工。

              如今,驅車行駛在建成的贛州市區高架路上,車輛時速可達60-80公里�!八俣群每�!”時隔數年,不少重返贛州的外地游客驚喜地發現,從贛州老城區到高鐵站、機場,路程時間大幅縮短;從贛州老城區到章江新城區,也由原來的40分鐘左右縮短為約20分鐘。

              車輛行駛在贛州新世紀立交橋上(央廣網發 劉凱 攝)

              2019年至今,贛州中心城區快速路及連接線總里程躍升到127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十�!岸滦穆贰弊儭笆嫘穆贰�,提高了百姓幸福感。同時,贛州城區空間進一步拉大,五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為贛州高質量發展打開了新的增量空間,激活了新引擎。

              城市更新,問需于民,服務于民,也需要百姓參與其中。

              如今的贛州章貢區人民巷,四通八達、商鋪林立,處處升騰著煙火氣。誰能想到,這里曾是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橫流,下雨天四處積水……這一改變來自贛州這幾年分批次實施的老舊社區改造工程。

              75歲的田永剛是人民巷老居民,眼看著社區要改造,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樣子,他不放心。熱心腸的他被社區聘為“改造工程義務監督員”,全程參與協助搞好這個工程。

              “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設計方案不完全符合社區的實際,我就叫他們糾正過來�!北O督過程中,田永剛嚴謹而細致。

              此前,人民巷個別污水管道因排水不暢,導致部分低樓層住戶家中下水道經常出現臭味,給居民生活帶來不小影響。施工單位聽取了田永剛的意見后,決定新建一條排污管道連接到小區排污主管道,這樣小區污水排放不暢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市民在贛州公園晨練(央廣網發 江化良 攝)

              “什么叫人民城市人民建?我覺得,就是通過我的工作讓改造符合社區居民意愿,讓社區更加美麗、宜居,讓生活設施更加舒適、便民�!痹谔镉绖傃劾�,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城市建設也更具有了溫度。

              截至目前,贛州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91個,惠及群眾21.81萬戶,新建文化休閑、體育健身設施821處;連續4年入選城市體檢全國樣本城市,2023年度全省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考核中排名第一。

              城鄉融合展“硒”望

              城市建設,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

              在贛州于都縣潭頭村,連片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一輛輛滿載富硒農產品的貨車駛出村莊�!拔覀兇逵懈晃竺�、富硒菜籽油、富硒蔬菜,人家都喜歡叫我們‘硒’望村�!笨吹酵獾赜慰统俗蟀蛙囘M村觀光,村民孫觀發熱情地招呼著。

              2019年,潭頭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只有5萬元,2023年卻達到350多萬元,這是如何實現的?談及這場“華麗轉身”,孫觀發滿懷感激地說:“這是總書記的囑托,給了我們村大轉變的信心�!�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贛南老區考察調研。他走進潭頭村蔬菜大棚,察看蔬菜長勢,與大家親切交談,叮囑一定要打好富硒品牌。

              殷殷囑托催人奮進,潭頭村以富硒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臍橙等富硒產品,拿到了6個富硒產品認證,還注冊了“潭頭富硒大米”品牌,產品暢銷市場。

              農戶收獲富硒辣椒(央廣網發 曾嶸峰 攝)

              “以前,稻米3元一斤不好賣,現在10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種田種得越來越有味�!睂O觀發高興地說。

              潭頭村還以富硒產業為基礎,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富硒餐飲、果蔬采摘、科普研學……極富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吸引各地游客來村里研學參觀。目前,潭頭村富硒產業實現總產值達1.8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0萬元。潭頭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潭頭村是贛州發展富硒產業的一個縮影。贛州已探明富硒土地面積1117.61萬畝,富硒資源位居全國富硒區前列,富硒農產品在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同時,也點燃了城市“硒”產業發展的激情。

              “我們在打造全產業鏈條上下功夫,使產業的附加值從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產品價值�!壁M州市農業農村局富硒辦負責人袁捷說,2019年以來,贛州以打造“世界生態硒地”為戰略目標,堅持一二三產融合和“硒+X”的發展路徑,以“贛南硒品”品牌培育統領全市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

              于都縣梓山鎮富硒蔬菜產業園(央廣網發 朱海鵬 攝)

              與此同時,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臍橙、富硒水稻……一些富硒農產品,也摒棄過去“小散亂”式的單打獨斗,抱團進駐富硒農產品旗艦店、硒餐廳,成為贛州市民舌尖上的美味�!摆M南硒品”還走入粵港澳大灣區精品市場。截至目前,全市有90個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各方發力,贛州“硒引力”變一方“硒富力”。目前,贛州已有600家涉硒精深加工企業,富硒產業綜合產值已突破300億元。

              墻內開花墻外也香。近日,隨著一聲汽笛掠過長空,一輛滿載富硒贛南臍橙、富硒柚子等冷鏈班列從贛州國際陸港駛向深圳蛇口港,銷往馬來西亞。

              1月16日,贛州國際陸港開行首列臍橙出口班列(央廣網發 楊曉明 攝)

              讓贛州“硒”品牌走向世界,也是贛州國際陸港的愿望。

              為保證贛州“硒”產品的品質和口感,讓其更好地走出國門為世界分享,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革命老區內陸港,贛州國際陸港積極改善物流和冷鏈運輸設施,建設了中部地區凍品儲存量最大的冷鏈食品產業園。開通跨境電商、冷鏈等特色班列,加速“贛品出�!�,有效提升了贛州“硒”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贛州國際陸港中歐班列已覆蓋中亞、東南亞及歐洲20多個國家,運輸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亞歐大陸全境�!壁M州國際陸港綜合管理部副部長鐘歡藝介紹,該港自開通運營以來,已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1600列,發送貨物13.6萬標箱,開行總量約占江西省的70%。

              “搭上國際班列,讓我們村的富硒產品走上了世界更多人的餐桌,也給我們下一步深加工發展注入了新‘硒’望�!睂O觀發樂呵地說,芝麻開花節節高,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蔡榮波

              統籌:陶玉德

              監制:王娣

              策劃:王一凡 李紅笛 官文清

              文字:劉培俊

              視頻:胡斐

              鳴謝:贛州市委網信辦 贛州市融媒體中心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_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看9_日本人成精品视频在线_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output id="5bh9x"></output>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

                    <menuitem id="5bh9x"></menuitem>
                    <video id="5bh9x"></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