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杰
新聞專題制作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變遷的根源就存在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和變革中。人類社會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要產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生產力,是生產的自然屬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屬性。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志,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標志�?茖W技術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中,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
珍妮紡紗機和瓦特改良蒸汽機的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這些發明主要是從實踐經驗中發展起來的,由活躍在生產一線的熟練工人創造的,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并不是十分緊密。但是,馬克思已經看到科學技術運用到生產,促進了勞動技能的提高和生產資料的創新改進,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并且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電氣、鋼鐵、化工等多個領域,技術難度遠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得多,問題的解決更多的由科學家、工程師完成理論和技術的突破。二戰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航天技術等更多領域的突破性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茖W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中的作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代幾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深入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最新重大發展
新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水平落后。毛澤東同志尤其重視科學技術,在他看來,打完革命戰爭,必定要打一場科技仗,“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便解決“天然的壓迫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先進水平”,并領導制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組建了全國科學技術領導機構,使我國科技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的現狀,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的重大發展�?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边@個論斷,進一步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對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的新判斷和新肯定,是完全符合世界和中國生產力發展特點的,也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信息革命、生命科學、新能源發展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這些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具有動態性、時代性和戰略性的新概念,代表著更創新、更高階、更可持續的生產力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新質生產力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具有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區別于傳統的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整體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提升,但同時又需要留住傳統制造業,避免重復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錯誤發展路徑,夯實我國的產業基礎,維護經濟發展安全。只要符合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就不存在落后的產業,只有被時代淘汰的企業。這就迫切需要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將傳統產業智能化、自動化,防止產業流失。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新科技產業的遏制打壓不斷升級,企圖把中國永遠束縛在全球產業鏈低端。雖然發達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依然處于領先地位,但已經顯示出明顯的疲態,為維護一己私利,不但破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限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科技進步,還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反智、反科學的特征,逐漸失去了引領全球未來科技發展潮流的意愿和能力。以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為例,近些年越來越重視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和使用,在新能源領域逐漸落后世界發展水平。
當前,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態勢。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我國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體現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更需要中國不斷占領科學技術制高點,在世界范圍內引領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代表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前進方向。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變遷的根源就存在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和變革中。人類社會在從事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要產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生產力,是生產的自然屬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屬性。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在生產力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部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性質的主要標志,是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主要標志�?茖W技術被應用于生產過程,滲入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中,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
珍妮紡紗機和瓦特改良蒸汽機的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這些發明主要是從實踐經驗中發展起來的,由活躍在生產一線的熟練工人創造的,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并不是十分緊密。但是,馬克思已經看到科學技術運用到生產,促進了勞動技能的提高和生產資料的創新改進,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馬克思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并且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電氣、鋼鐵、化工等多個領域,技術難度遠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得多,問題的解決更多的由科學家、工程師完成理論和技術的突破。二戰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航天技術等更多領域的突破性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茖W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中的作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代幾次工業革命中,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深入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最新重大發展
新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最主要的就是科技水平落后。毛澤東同志尤其重視科學技術,在他看來,打完革命戰爭,必定要打一場科技仗,“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便解決“天然的壓迫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先進水平”,并領導制訂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組建了全國科學技術領導機構,使我國科技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的現狀,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的重大發展�?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2002年,江澤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边@個論斷,進一步揭示了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對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的新判斷和新肯定,是完全符合世界和中國生產力發展特點的,也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信息革命、生命科學、新能源發展等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這些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具有動態性、時代性和戰略性的新概念,代表著更創新、更高階、更可持續的生產力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新質生產力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具有高效能、高質量的特點,區別于傳統的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高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整體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進的提升,但同時又需要留住傳統制造業,避免重復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錯誤發展路徑,夯實我國的產業基礎,維護經濟發展安全。只要符合人類生存發展需求,就不存在落后的產業,只有被時代淘汰的企業。這就迫切需要利用先進科學技術將傳統產業智能化、自動化,防止產業流失。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新科技產業的遏制打壓不斷升級,企圖把中國永遠束縛在全球產業鏈低端。雖然發達國家整體的科技水平依然處于領先地位,但已經顯示出明顯的疲態,為維護一己私利,不但破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限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科技進步,還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反智、反科學的特征,逐漸失去了引領全球未來科技發展潮流的意愿和能力。以科技水平最高的美國為例,近些年越來越重視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和使用,在新能源領域逐漸落后世界發展水平。
當前,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呈現融合交叉、多點突破態勢。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我國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體現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更需要中國不斷占領科學技術制高點,在世界范圍內引領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取得重大突破,代表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前進方向。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