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是懷梆
外媒聚焦
3月14日,《中國青年報》以《一位大學教授與一群大學生的19年非遺保護之路 在鄉野間搶救懷梆》為題,報道了武陟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丁永祥保護傳承懷梆藝術的故事。
懷梆是發源于我市的古老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沁陽、博愛、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和濟源一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梆分布廣泛,劇目繁多,各地流行的劇目各有特點,這也使該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工作遇到重重困難。
這篇文章分為“到鄉野間發掘非遺”“在校園里傳播非遺”“進村民家傳承非遺”三部分。
文章中說,2006年以來,丁永祥及其團隊長期活躍在非遺保護一線,19年間深入河南省20多個鄉村作田野調查,記錄文字資料共計300余萬字,拍攝近兩萬張照片及五萬多分鐘的音像資料,搜集整理300多本民間劇本,助力二股弦等20多個項目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武陟縣喬廟鎮馮丈村,丁永祥指導村民策劃了農民文化活動,每年正月邀請各地戲劇藝術團來表演;在武陟縣龍源街道萬花村青龍宮,丁永祥幫助這座明代“龍王廟”籌劃了“二月二龍抬頭”旱船表演比賽。在沁陽市紫陵鎮宋寨村,丁永祥幫助當地民眾策劃了懷梆文化展、懷梆比賽等。
每年暑假,丁永祥都會組織成立大學生非遺調研團,向全校招募感興趣的大學生,帶領大家一頭“扎進”全省各地鄉村,抄劇本、學曲調,在非遺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原生地”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趙銀岷 |
�!Γ和踅洊|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3月14日,《中國青年報》以《一位大學教授與一群大學生的19年非遺保護之路 在鄉野間搶救懷梆》為題,報道了武陟籍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丁永祥保護傳承懷梆藝術的故事。
懷梆是發源于我市的古老地方劇種,主要流行于沁陽、博愛、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和濟源一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懷梆分布廣泛,劇目繁多,各地流行的劇目各有特點,這也使該劇種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工作遇到重重困難。
這篇文章分為“到鄉野間發掘非遺”“在校園里傳播非遺”“進村民家傳承非遺”三部分。
文章中說,2006年以來,丁永祥及其團隊長期活躍在非遺保護一線,19年間深入河南省20多個鄉村作田野調查,記錄文字資料共計300余萬字,拍攝近兩萬張照片及五萬多分鐘的音像資料,搜集整理300多本民間劇本,助力二股弦等20多個項目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武陟縣喬廟鎮馮丈村,丁永祥指導村民策劃了農民文化活動,每年正月邀請各地戲劇藝術團來表演;在武陟縣龍源街道萬花村青龍宮,丁永祥幫助這座明代“龍王廟”籌劃了“二月二龍抬頭”旱船表演比賽。在沁陽市紫陵鎮宋寨村,丁永祥幫助當地民眾策劃了懷梆文化展、懷梆比賽等。
每年暑假,丁永祥都會組織成立大學生非遺調研團,向全校招募感興趣的大學生,帶領大家一頭“扎進”全省各地鄉村,抄劇本、學曲調,在非遺生根發芽、發展壯大的“原生地”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記者 趙改玲)
總值班:李相宜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聶 楠 |
編 輯:趙銀岷 |
�!Γ和踅洊|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