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樊雪婧
今年全國兩會,“科技成果轉化”再次成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如何創新高�?萍汲晒D化路徑,推動“書架”到“貨架”快速上新?從實驗室到應用場,還有哪些障礙亟待破除?一起來看河南的努力和探索。
從“不敢轉”到“積極轉”
破局謀變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以前檢測靠人工,而工人經驗無法達到機器自動檢測的一致性�!�3月5日,鄭州輕工業大學教授丁國強正在許昌一家企業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將用AI大模型技術為產品檢測設備更新迭代。
此前,丁國強團隊研發的全源組合導航系統算法專利成果已經實現轉化,一個個果蔬采摘機器人活躍在田間果園。不光是兩項職務發明專利成功實現550萬元的成果轉化費用,他還搭上了學校職稱評定改革的“快車”,評上了教授。
“職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帶來了大變化,讓我們實實在在嘗到了科技成果‘含金量’的甜頭�!倍鴱姼锌�。
作為賦權改革試點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在破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方面給出了“解法”——大膽創新,先賦權后轉化,打消科研人員顧慮;明確盡職免責清單,讓轉化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建立起階梯式收益分配方法,單個項目大于等于500萬元的成果轉化收益,100%獎勵完成人團隊�?蒲腥藛T還可以作為業績突出人才,參與職稱認定或評審�!编嵵葺p工業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栗俊廣介紹,以激勵為杠桿,學校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推行,科研人員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來越強。
鄭州輕工業大學的變化,只是河南高�?萍汲晒D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2021年,河南正式拉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的帷幕。省科技廳會同有關部門,遴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嵩山實驗室等18家省屬高校、科研院所作為試點,探索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障礙。
長期以來,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著“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困境,賦權改革正是為破局而來。
優化管理、松綁減負、放權讓利……大刀闊斧的布局,落實落細的措施,全省高校院所著力探索賦權機制和模式,科研成果轉化駛上了“快車道”。
“科技轉化中心+大學科技園”,鄭州大學構建起“事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新型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模式,持續完善制度支持保障體系;出臺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河南大學明確規定承擔橫向科研項目或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人員,在晉升職務職稱、評優評先、績效考評等方面與承擔縱向科研項目享有同等待遇;“授權即賦權”,給予成果完成人更大的選擇權,明確科技成果轉讓、技術許可凈收益分配比例,河南師范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金額提高了70%……
截至2024年8月,18家試點單位賦權成果1500余項,成功轉化1100余項,轉化金額3.3億元,牽引帶動試點單位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41.6億元,簽訂技術合同近7000項,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從“不會轉”到“有人管”
擰繩聚力為科技成果尋得“好婆家”
高聳入云的發電“大風車”葉片壞了,咋修?對于基于SLAM的巡檢機器人來說,探傷巡檢都不在話下。
基于該成果實現的風電機組電機倉檢測設備,不僅廣泛應用,還從省內走向國外。
“為了尋得‘好婆家’,研究院多次組織技術轉移經紀人團隊,到行業公司對接需求,在省市各級技術轉移大會上‘吆喝’推廣�!焙幽鲜≥p大鈞陶瓷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田二林介紹,種種努力最終促成高新區給予該成果產業化所需的政策和場地支持,還與沙特簽訂了高額意向訂單、與國電投(河南)集團公司簽署了運營場站技改合作協議。
以鄭州輕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為核心樞紐,河南省輕大鈞陶瓷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三個站點,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和特長,分別對接不同的產業集群,及時將學校的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應用,練就了一手服務轉化的“拿手活”。
這兩年,像這樣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我省技術交易平臺體系也日趨完善。按照“1+4+N”體系布局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及分中心,構建省市縣三級技術轉移服務網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建設綜合性、專業性技術轉移機構,努力實現省屬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全覆蓋;培育建設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9家。2024年以來,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5000余項,促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00多億元,組織技術推廣及培訓活動2000余次,服務企業15000余家,解決企業需求10000余項。
全省科研轉化供需對接的背后,也有政府搭臺的身影。
信陽、三門峽、鄭州、洛陽、新鄉,2024年度河南省“院校企業面對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系列活動整整持續3個月。其間,合作項目簽約51項,征集企業技術需求364項,組織現場調研及技術供需雙方面對面對接141次……
這樣的系列對接活動如今已是常態化,近3年,省外6000余項先進技術成果通過系列活動在我省落地轉化。
線上對接能不能更常態?河南給出答案,能!
依托省科技服務綜合體信息管理平臺,啟動建設全省科技成果數據庫,實現成果信息動態更新。依托完善科技服務綜合體功能,增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功能模塊,我省正在形成覆蓋全省的新型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網絡,實現科技成果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已累計征集創新需求14555件,辦結10125件;備案223家技術合同登記機構,總數居全國前列。
“創新提質”+“產業升級”
校企同向破解科研產業“兩張皮”
據統計,我國因機械設備摩擦、磨損造成的損失約占當年全國GDP的4%以上,造成的浪費巨大。而風電、高鐵、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運動部件的潤滑油脂過度依賴進口,成為關鍵“卡脖子”問題。
如何破解行業的痛點、難點?針對高端、重載裝備高可靠長壽命運行的技術需求,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團隊在國際上創造性地將納米微粒作為潤滑油脂添加劑應用于機械潤滑領域,開辟了潤滑研究的新方向。
攻克機械裝備磨損自修復及從低負荷到高負荷連續潤滑的技術難題,發明系列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及其為核心組分的潤滑油脂,建成年產萬噸級生產線,突破傳統潤滑油脂的性能極限——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解決高端潤滑材料“卡脖子”難題,張治軍教授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果被江蘇南方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成功應用,3年新增銷售額10.87億元,新增利潤3.44億元;每年至少可節省燃油28.2萬噸,工業用電88.1億千瓦時。
有了高水平創造,還要實現高效率轉化。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和成功率,張治軍團隊瞄準企業所需,開展了新產品的應用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等市場探索業務,可為技術受讓企業提供成套的技術工藝包和初步市場,最大程度降低了技術轉移失敗的風險。
科學家攜手企業家,高�!爸悄覉F”助力企業攻克行業痛點,我省高校不斷加強校企合作,讓更多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新動能和新質生產力。
教授入駐車間,鄭州大學開展“千團駐萬企”活動,將全省重點產業鏈群的企業科技需求“問題清單”作為學校教學科研“任務清單”,大規模、團隊化、制度化選派師生入駐企業開展有組織科研,實現校企合作由高校交付成果向交付“人才+生產力”轉變。
聚焦行業急需,鄭州輕工業大學解決了高效車載動力系統集成的重大技術難題,應用于全球規模最大的客車企業和新能源商用車企業;研發國內首套“紡織生產過程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并在多家企業轉化應用,助力輕紡行業由“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校企之間的‘雙向奔赴’,也是創新提質和產業升級的‘雙向奔赴’,一方面助推高校產出更多社會所需的高質量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金’�!焙幽洗髮W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巖表示,校企之間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有利于實現科學導向與產業導向的有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切實解決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政府、高校、企業等共同發力,河南不斷積極探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路徑。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專家觀點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斌
推動高�?蒲谐晒D化提質增效,當前仍存在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想轉、沒錢轉”、平臺服務能力不足、資源整合效率不高等問題,建議以“改革賦權增動力、平臺賦能提效率、生態培育強支撐”為主線,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強勁科技引擎。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評價改革,探索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撥投結合”創新改革,通過深化改革釋放成果轉化活力動力。
二是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強化省科學院、省實驗室等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和使命,激發重大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供給活力;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協商機制,開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優化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建立以轉化為導向的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
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平臺支撐。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省實驗室,培育建設一批符合產業創新重大需求的省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聚焦重點產業,高質量建設示范作用大、輻射帶動強的中試基地,加快推動創新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
四是加強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培育技術經紀人等專兼職成果轉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通過政府引導,實現高校、科研機構成果轉化專兼職人員培訓全覆蓋;通過柔性用才、項目引才,整合省級重大人才項目,加大對高層次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探索將技術轉移專業人才納入省高層次人才建設體系。
五是構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創新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科技貸”等多元化投融資服務環境,健全多元化社會投入機制。
截至2024年8月
●18家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單位賦權成果1500余項
●成功轉化1100余項,轉化金額3.3億元
●牽引帶動試點單位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41.6億元
●簽訂技術合同近7000項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樊雪婧
今年全國兩會,“科技成果轉化”再次成熱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如何創新高�?萍汲晒D化路徑,推動“書架”到“貨架”快速上新?從實驗室到應用場,還有哪些障礙亟待破除?一起來看河南的努力和探索。
從“不敢轉”到“積極轉”
破局謀變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以前檢測靠人工,而工人經驗無法達到機器自動檢測的一致性�!�3月5日,鄭州輕工業大學教授丁國強正在許昌一家企業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將用AI大模型技術為產品檢測設備更新迭代。
此前,丁國強團隊研發的全源組合導航系統算法專利成果已經實現轉化,一個個果蔬采摘機器人活躍在田間果園。不光是兩項職務發明專利成功實現550萬元的成果轉化費用,他還搭上了學校職稱評定改革的“快車”,評上了教授。
“職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帶來了大變化,讓我們實實在在嘗到了科技成果‘含金量’的甜頭�!倍鴱姼锌�。
作為賦權改革試點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在破解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方面給出了“解法”——大膽創新,先賦權后轉化,打消科研人員顧慮;明確盡職免責清單,讓轉化沒有后顧之憂。
“我們建立起階梯式收益分配方法,單個項目大于等于500萬元的成果轉化收益,100%獎勵完成人團隊�?蒲腥藛T還可以作為業績突出人才,參與職稱認定或評審�!编嵵葺p工業大學科技處副處長栗俊廣介紹,以激勵為杠桿,學校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推行,科研人員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來越強。
鄭州輕工業大學的變化,只是河南高�?萍汲晒D化改革的一個縮影。
2021年,河南正式拉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改革的帷幕。省科技廳會同有關部門,遴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嵩山實驗室等18家省屬高校、科研院所作為試點,探索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障礙。
長期以來,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著“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困境,賦權改革正是為破局而來。
優化管理、松綁減負、放權讓利……大刀闊斧的布局,落實落細的措施,全省高校院所著力探索賦權機制和模式,科研成果轉化駛上了“快車道”。
“科技轉化中心+大學科技園”,鄭州大學構建起“事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新型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模式,持續完善制度支持保障體系;出臺橫向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河南大學明確規定承擔橫向科研項目或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人員,在晉升職務職稱、評優評先、績效考評等方面與承擔縱向科研項目享有同等待遇;“授權即賦權”,給予成果完成人更大的選擇權,明確科技成果轉讓、技術許可凈收益分配比例,河南師范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金額提高了70%……
截至2024年8月,18家試點單位賦權成果1500余項,成功轉化1100余項,轉化金額3.3億元,牽引帶動試點單位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41.6億元,簽訂技術合同近7000項,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創造活力進一步迸發,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從“不會轉”到“有人管”
擰繩聚力為科技成果尋得“好婆家”
高聳入云的發電“大風車”葉片壞了,咋修?對于基于SLAM的巡檢機器人來說,探傷巡檢都不在話下。
基于該成果實現的風電機組電機倉檢測設備,不僅廣泛應用,還從省內走向國外。
“為了尋得‘好婆家’,研究院多次組織技術轉移經紀人團隊,到行業公司對接需求,在省市各級技術轉移大會上‘吆喝’推廣�!焙幽鲜≥p大鈞陶瓷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田二林介紹,種種努力最終促成高新區給予該成果產業化所需的政策和場地支持,還與沙特簽訂了高額意向訂單、與國電投(河南)集團公司簽署了運營場站技改合作協議。
以鄭州輕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為核心樞紐,河南省輕大鈞陶瓷產業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三個站點,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和特長,分別對接不同的產業集群,及時將學校的科研成果進行推廣應用,練就了一手服務轉化的“拿手活”。
這兩年,像這樣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如雨后春筍,我省技術交易平臺體系也日趨完善。按照“1+4+N”體系布局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及分中心,構建省市縣三級技術轉移服務網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建設綜合性、專業性技術轉移機構,努力實現省屬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全覆蓋;培育建設省級及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9家。2024年以來,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5000余項,促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00多億元,組織技術推廣及培訓活動2000余次,服務企業15000余家,解決企業需求10000余項。
全省科研轉化供需對接的背后,也有政府搭臺的身影。
信陽、三門峽、鄭州、洛陽、新鄉,2024年度河南省“院校企業面對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系列活動整整持續3個月。其間,合作項目簽約51項,征集企業技術需求364項,組織現場調研及技術供需雙方面對面對接141次……
這樣的系列對接活動如今已是常態化,近3年,省外6000余項先進技術成果通過系列活動在我省落地轉化。
線上對接能不能更常態?河南給出答案,能!
依托省科技服務綜合體信息管理平臺,啟動建設全省科技成果數據庫,實現成果信息動態更新。依托完善科技服務綜合體功能,增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功能模塊,我省正在形成覆蓋全省的新型科技創新綜合服務網絡,實現科技成果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已累計征集創新需求14555件,辦結10125件;備案223家技術合同登記機構,總數居全國前列。
“創新提質”+“產業升級”
校企同向破解科研產業“兩張皮”
據統計,我國因機械設備摩擦、磨損造成的損失約占當年全國GDP的4%以上,造成的浪費巨大。而風電、高鐵、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運動部件的潤滑油脂過度依賴進口,成為關鍵“卡脖子”問題。
如何破解行業的痛點、難點?針對高端、重載裝備高可靠長壽命運行的技術需求,河南大學張治軍教授團隊在國際上創造性地將納米微粒作為潤滑油脂添加劑應用于機械潤滑領域,開辟了潤滑研究的新方向。
攻克機械裝備磨損自修復及從低負荷到高負荷連續潤滑的技術難題,發明系列納米潤滑抗磨損材料及其為核心組分的潤滑油脂,建成年產萬噸級生產線,突破傳統潤滑油脂的性能極限——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解決高端潤滑材料“卡脖子”難題,張治軍教授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成果被江蘇南方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成功應用,3年新增銷售額10.87億元,新增利潤3.44億元;每年至少可節省燃油28.2萬噸,工業用電88.1億千瓦時。
有了高水平創造,還要實現高效率轉化。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和成功率,張治軍團隊瞄準企業所需,開展了新產品的應用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等市場探索業務,可為技術受讓企業提供成套的技術工藝包和初步市場,最大程度降低了技術轉移失敗的風險。
科學家攜手企業家,高�!爸悄覉F”助力企業攻克行業痛點,我省高校不斷加強校企合作,讓更多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新動能和新質生產力。
教授入駐車間,鄭州大學開展“千團駐萬企”活動,將全省重點產業鏈群的企業科技需求“問題清單”作為學校教學科研“任務清單”,大規模、團隊化、制度化選派師生入駐企業開展有組織科研,實現校企合作由高校交付成果向交付“人才+生產力”轉變。
聚焦行業急需,鄭州輕工業大學解決了高效車載動力系統集成的重大技術難題,應用于全球規模最大的客車企業和新能源商用車企業;研發國內首套“紡織生產過程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并在多家企業轉化應用,助力輕紡行業由“中國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校企之間的‘雙向奔赴’,也是創新提質和產業升級的‘雙向奔赴’,一方面助推高校產出更多社會所需的高質量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金’�!焙幽洗髮W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巖表示,校企之間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有利于實現科學導向與產業導向的有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切實解決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政府、高校、企業等共同發力,河南不斷積極探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新路徑。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專家觀點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斌
推動高�?蒲谐晒D化提質增效,當前仍存在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想轉、沒錢轉”、平臺服務能力不足、資源整合效率不高等問題,建議以“改革賦權增動力、平臺賦能提效率、生態培育強支撐”為主線,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強勁科技引擎。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改革,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免責機制,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評價改革,探索職務科技成果“限時轉化”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撥投結合”創新改革,通過深化改革釋放成果轉化活力動力。
二是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給。強化省科學院、省實驗室等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功能和使命,激發重大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供給活力;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協商機制,開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優化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建立以轉化為導向的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機制。
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平臺支撐。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省實驗室,培育建設一批符合產業創新重大需求的省技術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聚焦重點產業,高質量建設示范作用大、輻射帶動強的中試基地,加快推動創新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
四是加強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技術轉移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規范,培育技術經紀人等專兼職成果轉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通過政府引導,實現高校、科研機構成果轉化專兼職人員培訓全覆蓋;通過柔性用才、項目引才,整合省級重大人才項目,加大對高層次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探索將技術轉移專業人才納入省高層次人才建設體系。
五是構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支持政策,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創新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科技貸”等多元化投融資服務環境,健全多元化社會投入機制。
截至2024年8月
●18家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單位賦權成果1500余項
●成功轉化1100余項,轉化金額3.3億元
●牽引帶動試點單位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41.6億元
●簽訂技術合同近7000項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