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舉措提升科普服務能力
新聞中心首頁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3月21日,記者從市科協七屆二次全委會上了解到,今年我市科協系統聚焦科普惠民,多舉措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多維度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我市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去年,創新開展了“會市合作—小小科學家伴飛”行動,對接省首席科普專家、青年拔尖人才等優秀科技人才,為18所學校聘任科學副校長,上科學課22次,開展科普研學15次,1100余名學生受益;舉辦“小小科學家伴飛”精英團活動,組織100名優秀青少年到省科技館、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研學;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科學素質大賽等多項賽事,吸引全市10.6萬余名青少年參加,其中青少年科學素質大賽參賽人數位居全省第一;與縣(市、區)科協上下聯動,開展“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12場;高質量舉辦焦作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市科協榮獲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全市各基層科協、科普教育基地、學會等有關單位開展科普活動960余場,營造了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聚焦科普惠民,今年,市科協將著力在提升科普服務能力上下功夫,探索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新模式,構建“大科普”協同體系,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支持科普、開展科普,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創新的社會根基和土壤。
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科學素養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市科協將深化科普精準賦能,探索農村科普與教育、衛生、文旅、體育等融合服務新模式、新手段、新平臺,探索“科普+”融合路徑,推動科普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積極爭取科技小院、農村科技館等項目落地,創新“科普+產業”“科普+文旅”服務模式,把優質資源向農村、社區、校園下沉,打通科普傳播“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質效。
科普人才是科普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今年,市科協將立體壯大科普隊伍,以科普人才專業化、服務精準化為抓手,持續抓好基層科協組織隊伍、科普專家隊伍、科普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夯實全民科學素質根基,進一步匯聚集成科普資源,提升科普供給水平,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記者劉靖)
總值班:陳 彬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仝偉平 |
編 輯:劉 佳 |
�!Γ褐x萬里 |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3月21日,記者從市科協七屆二次全委會上了解到,今年我市科協系統聚焦科普惠民,多舉措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多維度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我市高度重視科學普及,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去年,創新開展了“會市合作—小小科學家伴飛”行動,對接省首席科普專家、青年拔尖人才等優秀科技人才,為18所學校聘任科學副校長,上科學課22次,開展科普研學15次,1100余名學生受益;舉辦“小小科學家伴飛”精英團活動,組織100名優秀青少年到省科技館、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研學;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科學素質大賽等多項賽事,吸引全市10.6萬余名青少年參加,其中青少年科學素質大賽參賽人數位居全省第一;與縣(市、區)科協上下聯動,開展“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12場;高質量舉辦焦作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市科協榮獲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全市各基層科協、科普教育基地、學會等有關單位開展科普活動960余場,營造了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聚焦科普惠民,今年,市科協將著力在提升科普服務能力上下功夫,探索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新模式,構建“大科普”協同體系,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支持科普、開展科普,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創新的社會根基和土壤。
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科學素養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今年,市科協將深化科普精準賦能,探索農村科普與教育、衛生、文旅、體育等融合服務新模式、新手段、新平臺,探索“科普+”融合路徑,推動科普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積極爭取科技小院、農村科技館等項目落地,創新“科普+產業”“科普+文旅”服務模式,把優質資源向農村、社區、校園下沉,打通科普傳播“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普助力鄉村振興質效。
科普人才是科普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今年,市科協將立體壯大科普隊伍,以科普人才專業化、服務精準化為抓手,持續抓好基層科協組織隊伍、科普專家隊伍、科普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夯實全民科學素質根基,進一步匯聚集成科普資源,提升科普供給水平,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記者劉靖)
總值班:陳 彬 |
統 籌:曾琳琳 |
責 編:劉 佳 |
審 核:仝偉平 |
編 輯:劉 佳 |
�!Γ褐x萬里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